汉语大全>医学论文>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一)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研究概况,以及动物实验模型和药效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中医药疗法; 实验研究

  乳腺增生(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属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 dysplasia)病变。该病主要包括单纯性乳腺增生症(mazoplasia)和乳腺囊性增生症(cysticdisease)两种。乳腺增生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其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0~35岁,在3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达90%以上,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由于本病病程长,进展缓慢,易复发,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因此乳腺增生病,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的重视。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又名“乳痞”“乳中结核”“奶积”等。“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中藏经》〔1〕,至明清渐详,《疡医大全》引陈实功言:“乳癖乃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2〕《诸病源侯论》中称为“乳中结核”〔3〕,均描述了“乳癖”的临床症状。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致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脉络,经脉阻塞不通,轻则不通致痛,重则因肝郁气滞气血失常而致气滞、痰凝、血淤结聚成块发为本病。概括其病因病机有如下几方面:

  1.1.1 肝气郁结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曰:“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强调了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肝主疏泄,肝气宜舒畅条达。若情志不畅,郁久伤肝,则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脉络,致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通,故见乳房疼痛;若肝气郁久化热,灼津为痰,加之肝郁气血运行失常,气滞痰凝血淤结成块,则成乳房结块。

  1.1.2 痰凝血淤

  脾失健运,痰气凝结,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忧思伤脾;或郁怒伤肝,肝木克脾土,致脾不健运,水湿不运,聚而为痰,导致痰凝。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王清任《医林改错》云:“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说明若肝气郁滞,气不行血,致淤血内停,与痰浊互结阻于乳络亦可产生乳癖。

  1.1.3 冲任失调

  肝郁肾虚,冲任失调。肾为五脏之本,肾气激发冲任通盛。冲任起于胞宫,上连乳房。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劳损伤肾,均可导致冲任不调。肝木失于涵养,气机不畅,所致气血淤滞,结于乳络而发癖。《外科医案汇编》中“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即强调了肾和冲任二脉在乳癖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

  1.2 治疗概况

  有关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当代医家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历代医家的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治疗本病:

  1.2.1 疏肝理气法

  黄晓君〔4〕以逍遥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基本方:柴胡10 g,白芍药15 g,当归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荔枝核12 g,三棱9 g,夏枯草12 g,穿山甲9 g,桔梗9 g,甘草6 g。1剂/d,水煎分3次服,每次月经前2周开始服药,以7 d为1个疗程,每月2个疗程,连用3个月。随证加减:月经周期延迟、经量少,加益母草12 g,泽兰9 g,路路通9 g;肝郁化火出现口干、便结,加黄芩9 g,牡丹皮9 g,栀子9 g,麦门冬12 g;肝郁脾虚出现纳差、腹泻,加党参15 g,怀山药12 g;乳房胀痛加延胡索12 g,川楝子12 g;乳房结块较大,加昆布15 g,瓦楞子10 g。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32例中治愈23例,占71.9%;好转7例,占21.9%;无效2例,占6.2%。总有效率93.8%。王丽棉〔5〕自拟疏肝理气方治疗乳癖。基本方:当归、赤芍、柴胡、茯苓、白术、浙贝、瓜蒌、王不留行、川楝子、丹参。证候加减:肝郁化热伤津,加山栀、黄芩、生地;肝郁脾虚,加党参、淮山药、陈皮;肝郁气滞血淤,加山甲、桃仁。一般15 d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53例中治愈15例,占28%;显效10例,占18%;有效18例,占37%;无效10例,占17%。

  1.2.2 调摄冲任法

  黄霖等〔6〕认为冲任不调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应根据月经的周期用药。月经期用自拟健乳灵汤,以鹿角霜、补骨脂、旱莲草各15 g,香附12 g,路路通、三棱各10 g为主药,加桃仁、赤芍各15 g,当归、红花各6 g;月经后期用健乳灵汤加首乌、桑寄生各30 g,杜仲、艾叶各10 g;排卵期用健乳灵汤加瓜蒌皮15 g,当归、赤芍各10 g;月经前期(分泌期)用健乳灵汤加女贞子、旱莲草、益母草各15 g,牛膝10g。结果治疗120例,治愈86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91.83%。赵晓莉等〔7〕认为冲任失调为本病的发病之本,应用中药汤剂二仙汤治疗,药用鹿角霜、仙茅、淫羊藿、巴戟、知母、黄柏。若里虚寒盛,经络不畅者加肉桂、菟丝子;阴虚火旺者加女贞子、生地;精血亏少者加熟地、首乌;便秘者加肉苁蓉、锁阳;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肿块较大质硬加炙甲片、昆布,经前可酌加疏肝、活血、散结之品。20~24 d为1疗程(据月经周期调整),经期停服,服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显效28例,占52.8%;有效11例,占20.8%;无效7例,占13.2%。总有效率为86.8%。

  1.2.3 活血化淤法

  徐涛〔8〕以桂枝茯苓胶囊治疗,3粒/d,3次/d,经期停药,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98例中治愈50例,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84%。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黄胜萍〔9〕内服与外治法合用治疗乳腺增生症,内服中药以血府逐淤汤加减:当归、赤芍、夏枯草各20 g,郁金、王不留行、牛膝、浙贝、鹿角霜各15 g,丹参25 g,柴胡、桃仁、川芎各10 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2周为1疗程,经期停服。连服2~3个疗程。外用:采用乳腺治疗仪,将血府逐淤胶囊加蒸馏水调成糊状涂于电极上进行治疗,1次/d,30 min/次,星期日停止治疗1 d。结果:120例中显效72例,有效27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8%。

  1.2.4 化痰散结法

  王传利等〔10〕以化痰散结丸治疗本病,药用鳖甲10 g,昆布10 g,浙贝母15 g,夏枯草12 g,瓜蒌皮10 g,桔核30 g,柴胡9 g,当归12 g,丹参20 g,郁金15 g,牡蛎12 g,桃仁9 g。9 g/d,3次/d,月经干净后连服20 d为1个疗程,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80例中治愈136例,好转3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5.00%。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1.2.5 清热解毒法

  李再高〔11〕用仙方活命饮加味治疗本病,药用金银花10 g,防风10 g,白芷6 g,当归10 g,陈皮10 g,穿山甲6 g,贝母10 g,天花粉10 g,乳香6 g,没药6 g,赤芍药10 g,皂刺6 g,甘草3 g。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