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辨证论治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将抽动秽语综合征按照其临床表现,根据《内经》论述,概为“风”象。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主张“从血论治”,应用四物汤合止痉散养血和血,熄风止痉,随症加减,疗效满意。
【关键词】 多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儿童; 辨证论治; 中药性能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多见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不自主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异常症状。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本病多发于5~12岁儿童,男多于女,城市高于农村,经年累月,迁延难愈,每因感冒导致抽动症状反复或加重〔1〕。
1 辨证论治
中医历代古籍中虽无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慢惊风”、“痉病”、“??”和“抽搐”等病证范畴〔2〕。目前多数医家均以“肝风”立论,多从肝论治。相关资料显示有平肝健脾化痰者;有理脾平肝熄风者;有培土生金抑木者;有清肝泻火、熄风镇惊者〔3〕;有滋肾平肝、熄风化痰者;也有清肺平肝,涤痰通络,“从肺论治”者,均有效验,各具特色〔4〕。
1.1 养血熄风法 作者根据《内经》“风胜则动”、“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等论述,将本病患儿挤眉、眨眼、皱鼻、张口、噘嘴、点头、摇头、伸颈、扭脖、耸肩、挺胸、扭腰、鼓腹、甩手、举臂、跺脚、跷脚与喉间发声等症概为“风”象。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主张“从血论治”,应用四物汤合止痉散养血和血,熄风止痉,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1.2 基本药物 熟地黄(有虚热者则用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全蝎、蜈蚣。方中熟地黄,甘温味厚,而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生地黄甘寒,长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当归辛温,补血养肝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机。本方地芍阴柔之品与辛温之归芍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养血而不伤血,四药配伍功能养血补血,可使营血调和。因此血虚者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故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止痉散由全蝎、蜈蚣两药组成。全蝎辛平,蜈蚣辛温,皆归肝经,均有熄风止痉,搜风通络之功,相须为用其效更捷。诸药配伍,养血和血,熄风止痉,标本兼治,力专效宏。
1.3 随症加减 以挤眉、眨眼、皱鼻、张口、噘嘴等面部抽动为主者酌加菊花、蝉蜕、刺蒺藜、防风、苍耳子;以摇头、伸颈、扭脖、耸肩等头颈部抽动为主者,酌加天麻、钩藤、葛根;以挺胸、扭腰、鼓腹等躯干腹部抽动为主者,酌加枳壳、桔梗、白芍、甘草;以甩手、举臂、跺脚、跷脚等四肢抽动为主者酌加桑枝、木瓜、伸筋草〔3〕。兼烦躁易怒者,酌加黄连或牡丹皮、栀子;虚烦不眠者,加炒枣仁、茯苓、炒知母;睡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首乌藤;喜怒无常,时哭时笑者加甘草、小麦、大枣;兼秽语者加石菖蒲、郁金。如以发声抽动为主,频频清嗓,兼有眨眼、皱鼻、伸颈等抽动者,则改用银翘马勃散(金银花、连翘、马勃、牛蒡子、射干)加桔梗、甘草、僵蚕、蝉蜕。若兼鼻塞、时时吸鼻者加苍耳子、辛荑;咳嗽咳痰不利者加黄芩、瓜壳、信前胡;苔白黄腻者,加黄芩、滑石、藿香、郁金。
2 体会
2.1 抽动秽语综合征 病位在肝,因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筋脉拘急、痉挛,故有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多种抽动症状。诚如张景岳所云:“肝虚则为筋急血燥,为抽搐劲强,为斜视目证”(《景岳全书・发搐》)“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景岳全书・痉证》)可见抽动秽语综合征乃血虚生风,肝风内动,故遵先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选用四物汤养血调肝以“治血”,俾肝血充足,筋脉得养,则风自息灭。鉴于“血虚生风”乃本虚标实之证,除用四物汤养血调肝治其本外,还配伍全蝎、蜈蚣熄风止痉治其标,可收标本同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