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色理论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中医五色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人忽视。该文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指导饮食养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 中医五色理论; 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 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 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 应用
2.1 用于疾病的诊断
2.1.1 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现在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2.1.2 用于推断病情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我们以“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是指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诊和脉诊相结合时,《医宗金鉴・四诊心法》:“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除此,还要依据色的荣润含蓄和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望诊遵经》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治疗。”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部色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于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可以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