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胸痹补气探讨(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热证 胸痹 中医药疗法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特别是其中标实之热毒证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临证采用清热解毒之法可取得满意疗效,但笔者认为,若适当添加补气之品,可以遏制热毒之势,修复热毒对气阴的耗伤,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 热证胸痹的发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火热受邪,心病生焉。”《圣济总录》曰:“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因此,火热多系于心,心病可由于火热,火热之病多扰于心。
1.1 初病见热证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增加了热邪袭人的机会,外感六淫火毒之邪内侵,热入营血或逆传心包,或瘀滞而从阳化热化毒,导致心火亢盛。现代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过食肥甘厚味,偏嗜烟酒,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痰浊瘀血阻滞,瘀而化火;加之情欲不制,五志过极化火,七情内伤,气机郁结,郁久化火,心肝火旺;或素体阳气过盛,功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化生内火,痰热内盛,痹阻心脏,脉络不通,故而作痛。
1.2 久病见热证
胸痹之形成,是正虚邪凑斗争日久的结果,病程慢性迁延发展,可见热证,气阴虚衰为生热之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减弱而致瘀,温煦推动津液代谢无力则可生痰。虚、痰、瘀常相兼出现,变证丛生,痰瘀之邪在体内郁结日久必然化热,热邪又灼津成痰,痰热互结,或久服温燥辛烈药,日久则化热,或素有阴虚阳亢者,内生气滞痰瘀而生热。
2 治法探讨
胸痹热证的治则治法古人亦明确提出,如《医门法律》强调“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热盛生火、火极为毒是热证胸痹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治疗上应从清热解毒立论,以期热清毒除。对于在上、在内之热毒,常用清热解毒法,方选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清宫汤、四妙勇安汤等;对于在内、在下焦热毒之邪,利尿通便是毒邪排泄的出路,常用排毒泄热法,方选大黄泻心汤、凉膈散等。
此外,热邪其性为热,能直接消灼津气,热邪与气虚在胸痹病变的过程中,互为因果,损伤脉络,正如《内经》所谓“壮火食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邪存在就会损伤正气,有一分热邪便有一分阴伤、一分气耗,热邪愈盛,气耗愈严重。另外,热邪入侵人体,正气奋起抗争,邪正斗争、消长,不论是正胜邪退或邪胜正虚,总有正气虚的病变存在。
自从朱丹溪提出治“诸痛不可补气”之说后,很多医家主张治痛不用补法,如明代龚信《古今医鉴?心痛》说:“诸痛不可补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但针对热邪时刻耗伤津气的情况,清热法只能间接防治气虚病变,而补气之品直补其气则是防治热邪耗气的主要治法,常用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在药味数量和用量上,根据邪热盛衰、气耗轻重而投用相应的补气药,灵活掌握,不可视为禁忌。补气药虽甘温,但非桂附之大热助邪生热,且多在苦寒清热、养阴生津等寒凉药物配合下使用,不必虑其有助热之弊[1]。李杲《脾胃论》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因此,适当补气可以遏制热毒之势,修复热毒对气阴的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