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详细内容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概念的提出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将医学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颁发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在全国43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从此,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正式启动。

二、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的意义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为了不断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提高被培养者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存在的矛盾 1.临床能力先天不足与培养目标的矛盾。目前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地、市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由于经历和阅历的差异,入学前临床技能训练的条件和时间的不同,造成了研究生入学后临床技能水平不一,总体临床能力较弱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研究生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为准备考研,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停止了临床实习工作。实习时间不足,难以保证临床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部分来源于基层医院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这些先天不足,为研究生入学后临床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困难。

2.临床实践时间不足与培养目标的矛盾。按照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个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一般为3年,分两个阶段:(1)理论课程学习阶段, 一般需6个月;(2)临床能力培养阶段,一般安排2.5年。在临床能力培养阶段,要在所在的二级学科进行不少于三个三级学科的临床轮转,时间一般为9-12个月,剩下的时间(18-22 个月)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科培养,同时,要完成学位论文,通过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由于不少师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论文工作的矛盾,甚至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不能保证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临床培养质量不高,培养目标难以达到。

3.论文质量要求过高与培养目标的矛盾。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是个例报道、病例分析或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文献综述。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导师甚至培养单位在论文盲评、答辩等过程中,往往用同一标准评价专业学位论文和科学学位论文。这样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时,不得不用科学学位论文的标准要求自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了解国内外所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进行大工作量的实验研究。这必然会在时间上、精力上影响临床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临床培养目标的实现。

4.管理不严格与培养目标的矛盾。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后,既要在相应的三级学科轮转,又要在本学科进行临床培养。一方面,由于同一届研究生各自专业和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不同,各个临床科室接受研究生轮转的间期和人数不同,增加了科室教学的难度,易于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有些单位轮转科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 科室内缺乏专人对研究生的学习、病历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轮转期间脱离了导师的视线,导师在此期间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制度不完善, 管理不严格,是造成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培养标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矛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在职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