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
详细内容
一、“ 管理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 命题的形成及其科学观缺陷(一)命题的由来从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史来看, 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典型地表现为 1962 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组织召开的“区分管理教学者和实践者”的讨论会,会议主题之一是“管理的普适性和可转移性(The Universality and Transferability of Management)”(丹尼尔 A.雷恩,2000)。与会者所持观点可概括为 3 类:(1)管理学是科学。以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69)等管理过程学派为代表,秉承法约尔提出的“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套可以传授并教学的知识体系”,主张“探索可以提炼为规律从而形成一般的管理理论并被广泛接受的知识体系”(丹尼尔 A.雷恩,2000);(2)管理学是艺术。 以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等经验主义学派为代表,“断定管理形态过于复杂, 不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精确的原理和陈述”(丹尼尔 A. 雷恩, 2000)。 由于复杂多变,许多理论还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得到验证或证明;(3)管理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以赫尔伯特·西蒙(Helbert A. Simon)为代表,他们认为“我 到振奋,……正在朝着创造充满活力的管理科学和基于科学的艺术迈进”,“对复杂系统的研究要求经验主义者、决策学家、行为学家不同的投入,未来管理所提供的一定是管理科学的综合”(丹尼尔 A.雷恩,2000)。
(二)争论所依据的科学观及其缺陷从上述争论来看,学者之间的分歧与其所持科学观不同有关:(1) 孔茨所接受的科学观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然结果;第二,科学知识表现为一套语言性的命题系统、知识体系。 孔茨认为,管理学是对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管理学知识必然是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但其无法解释现实中管理学知识体系所表现出的不统一性。 孔茨以“管理学丛林” 来隐喻管理学研究中的学派林立状态,形象地表达了其对于管理学应该如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所具备的系统性、统一性的渴望。
(2)戴尔等学者所接受的科学观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科学知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全面、准确地反映;第二,运用数学、物理学,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标志。 戴尔认为,管理形态比自然现象复杂,无法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反映,因此,管理学不可能是科学。从科学哲学史来看,孔茨依据的是唯理论科学观,认为经验知识是不可靠的,从经验知识中总结出来的理性知识才是可靠的。这种科学观根源于 17 世纪以来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哲学,至 20 世纪 30 年代演进为逻辑实证主义学派。 实证主义哲学推进了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当然也推进了管理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化。 而戴尔等学者主张的则是经验实在论,其哲学根源在于 17 世纪末叶兴起的以英国洛克为代表的经验实在论哲学,其强调经验的实在性,反对理性对经验的加工。 从科学哲学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实在论,都属于表象主义(Repre- sentationalism) 科学观, 也可称为认识论 (Episte- mology)科学观。表象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真实反映,科学的进步依赖于认识方法、认识工具的创新。 表象主义科学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探索,但其隐含着一个根本性缺陷:其对于“主体与客体如何一致”、“语言命题如何与实体相一致” 等问题,始终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反实在论、历史主义、社会建构论等科学哲学学派,先后对表象主义科学观进行了批判, 认为其忽视了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著名科学哲学学者托马斯· 库恩(Thomas Kuhn,1981)提出的“范式理论”说明,科学知识并不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摹写, 科学家共同体的 “共识” 在科学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知识是具有历史性的。 “科学的基本假设都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约定”(彭加勒,2001)。 而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则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特别是爱丁堡学派,提出了科学发展中的“利益模式”:科学知识是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情境,科学知识的产生由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因素决定(陈其荣,2006)。 科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等利益直接相关。反实在论、历史主义、社会建构论对表象主义科学观的批判,有力地证明了“离开主观性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驳斥了以理论成果是否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的标准来判定一门学科是不是科学的做法。自然科学知识是否与研究对象一致,是无法从认识领域加以证明的;运用自然方法所产生的管理学知识,也无法从哲学上证明其客观实在性;就连经验主义者所提供的案例,其真实性也无从保证:如何能够证明用语言形成的案例,与实际发生的管理学事件是一致的? 因此,戴尔否定管理学之科学性的前提是站不住脚的,其否定管理学是科学的观点自然也是不成立的。
(三)衍生命题:管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尽管经验主义学派否定管理学是科学的观点有些荒谬, 但其强调管理学研究对象之特殊性、反对管理学“过分数学化”等观点,得到了相关学者的支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丹宁布灵(Dannenbring, 1981)、惠特利(Whitley,1984a)等学者又围绕着“管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命题展开了争论。丹宁布灵(Dannenbring,1981)等认为,管理学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方法对管理者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尽管管理科学可能不如物理学那样精确,但这并不构成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性区别,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管理学知识体系缺乏统一性,这只是表明管理学尚处于 - 125-初期发展阶段,每一学科的初始阶段都会表现出这种特征。 惠特利(Whitley,1984a)等则认为,管理学与自然科学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导向的社会科学(A Practically-Oriented Social Sci- ence),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者的实践 ,管理学成果又直接应用于管理实践。 同时, 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y) 不同于自然现象 (Natural Phenomeno), 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包含着更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管理学应该重视文化、价值观、习俗等因素的作用,应走出过分数学化的误区。 国内学者认为,管理学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混合体。 总之,这一命题首先承认了自然科学方法在推进管理学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又强调了管理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现象的不同,将管理学科学化进程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四)争论的核心:如何确立检验管理学知识科学性的标准上述 2 个命题都是从认识论层面,从认识对象的角度,强调了管理学研究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一种规范分析,但争论忽略或遗留了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看待现实中,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相脱节的现象? 检验管理学知识有效性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既然知识的科学性并不能靠认识成果与客体相一致来证明,那么,判定管理学研究成果是否为科学知识的标准是什么呢? 既然科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是否一致,是一个无法从认识领域加以证明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科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管理学研究的合法性如何辩护?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 1845)。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实践科学观(Practice- dominate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兴起,不仅为处理科学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进一步探讨管理学的科学属性提供了新的语言架构,将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带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