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探究
详细内容
目标20世纪初,由泰勒发起的科学管理运动迅速风靡了美国社会,并且很快影响到公共行政领域。泰勒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到管理实践,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大成,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泰勒看来,一切管理的基础在于认清人的本性并由此而设计出合理的生产体制。他认为人天生就有厌恶工作的本性,其表现就是人人具有"磨洋工"、"怠工"、"慢慢来"的习性,管理就是要对付人的消极和被动。泰勒认为,在旧的体制下,所有的计划工作都是由工人的个人经验来决定的,而运用科学的管理原则,生产的计划必须由管理人员依据科学的规律来制定。在这种体制下,计划人员的专职就是预先制定计划,有科学依据地去找到使劳动的每一部分工作能够做得又好又经济的方法。为此,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条原则:
(1)用对工人操作的科学研究来取代旧的单凭经验对工人管理的方式,以形成科学的劳动过程。
(2)在对工人的选择与培训上按科学来办事,以形成科学的选人与用人过程。
(3)对经过科学挑选和培训的工人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促使科学培训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
(4)正确划分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从而形成管理者与工人的经久性合作。泰勒认为第四条原则是科学管理原则中最为困难的一条,因为这一原则要求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在实际工作的职责方面有一个近乎均等的划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丰富了管理理论,强调科学的管理,重视管理的实践性,注重管理的规范性,注意管理过程的协调性,追求管理的效率性。在他看来,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科学管理理论作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来讲,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第一,科学管理理论是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实,从本质来讲,管理最初并不是应用在企业上,而是应用于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中。泰勒把科学引入到管理实践,用科学研究和方法代替了纯粹的个人经验,把传统管理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冲破了几千年以来形成的"管理是不可传的艺术,是天赋才能"的神话。而且,泰勒从没有把自己的科学管理理论看成是最后完成、不能再改变的理论。他指出,"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在科学管理中并不存在着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因此,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最初是针对企业管理提出的,但他提出的关于建立管理目标、管理控制标准、管理程序化、组织分工与协作、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在管理中使用科学方法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适用于企业,也同样适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这些理论被行政管理者概括、改造并上升为行政管理学理论,构成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来学者中,怀特就用科学管理理论来研究政府行政管理,厄威克则吸取了泰勒的管理应以科学调查为指导原则的思想,确立了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勒是公共行政管理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第二,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最终形成了一场影响美国以致欧洲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运动。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管理学家便开始寻求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担任美国全国办公室管理协会会长的威廉·亨·莱芬韦尔是第一个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运用于机关行政办公室管理工作并取得成功的人。他从打字员的动作研究到办公室的布局、设备、通风、照明的布置到办公室工作程序都做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办公室的科学管理原则。莱芬韦尔在他的许多著述和办公管理实践中,宣传和推广科学的办公室管理,在欧美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莫里斯·卢埃林·库克作为科学管理的早期研究者之一,也曾成功地把科学管理原理运用到教育和市政管理工作中。这些事实证明,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可以应用于企业,也能够应用于办公室管理、市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
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行政原理"就和科学管理运动有直接关系。第三,科学管理理论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美国公共行政自威尔逊以来,一直视效率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国内有人把效率作为美国公共行政管理主义范式的主要价值取向。泰勒管理理论之所以被冠以"科学"二字,主要是由于他对于效率的研究并把效率作为基础。泰勒靠科学的方法在不增加工人劳动的情况下提高工效的观点,突破了前人只能靠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效率的思维界限。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包括确立目标、科学挑选培训工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合理分工、相互信任协作而不是凭经验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原则就是科学地确立每一个工作人员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这与功绩制的原则是基本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