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进行中的对策政务
详细内容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踪的潮流。综观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有一些普遍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改革现有的行政程序:充分运用信息手段;重视建立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致力于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等。
目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一大因素。电子政务本身不仅会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而且必然会促进政府机构改革。电子政务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对现有的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政府形态进行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来构造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方式。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最大的阻力来自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的利益。实施电子政务必须正确处理统一平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关系。
统一的平台为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创造了技术条件但是它仅仅是一个技术条件而已。在今天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公共电信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的话.建立一个平台极其容易,只要你能提供功能、性能和资金厂商就能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为你建立一个平台。但是.在平台背后.政府需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业务协同和处理信息共享上.而这将涉及我国各级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的利益。
对策选择:根据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要求,进一步设计中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结构。建设电子政务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现代信息技术不一定必然造就一个现代政府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电子化.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电子只是工具,建立透明、高效.公开的办公环境才是目的。政务就要涉及到改革.一方面是管理.一方面是服务.
这两个方面协调不好t真正的电子政务就难以实现。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超越现有体制来建设电子政务很难将工作展开。行政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府行为的改变如果没有采取政务改革措施就投入资金建设网络也只能建成一个''死网络"。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政府建立什么流程.并不是专门为了电子化而提出的.而是为了简化政府审批流程而设,所有核心是政府行政改革。
所以.政府在现有体制条件下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时要考虑到行政机构改革后流程再造的问题.要考虑怎样预留出技术升级空间,如果程序不合理.把所有审批繁琐过程都搬上网并不现实。因此在做规划时,要从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出发.兼顾现有流程,同时考虑将来变化。
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电子政务不是一个技术项目而是一个引领变革的工程。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构造一个信息时代的政务。但是,这种对于原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改造是通过电子政务闪下200411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一个一个地实施来积累完成的因此每一个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的推进都需要有法律、法规、行政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和有机组合来推动才有可能达到变革和改造现有政府形态的目的。对现有政府形态的改造.并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的服务移到网上就可以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改进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的同时,必须对政府的业务流进行重新设计,对政府的结构进行重组,在电子手段的帮助之下简化政府与企业、与居民的互动降低而不是增加政府业务运行的成本因此.
电子政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必须是政务目标而不是电子目标;一些政府部门先建平台、系统、购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