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行政管理论文>德国马克与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德国马克与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详细内容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第一,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增长。中国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GDP保持8%的增长,贸易顺差大,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截至2007年末,已有俄罗斯、蒙古等7个国家在中国边贸地区银行开设人民币等结算账户。 2011年起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项目从当前20个省市向全国其他地区铺开。
  第二,国内货币相对稳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主动认购IMF增资份额,出资设立东亚共同外汇储备基金,为人民币树立了威信,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国内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推行。
  第三,货币海外供应量增加。中国在此次在次贷危机中恢复最快,许多国家都开始请求中国的援助,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 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等签署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与其他央行的货币互换额度,从而增加人民币海外供应量。同时,中国的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项目也在不断扩大。
  二、人民币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利率结构不合理。中国现行汇率机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需要进行利率的市场化。能否真正按市场供求来决定资金的价格,将关系到资金快速合理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结构合理调整的大问题。
  第二,贸易结构不合理。尽管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远不能和德日相比,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基本没变:进口中间品,出口最终品,而且消费占GDP的比重很低。在最终消费品的进口上,中国远远低于日本。而美元在东亚能成为结算货币,主要原因是美国在东亚市场上扮演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角色。
  第三,通货膨胀和升值压力。从2007年以来,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流动性接近泛滥;美元持续贬值,使得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在此环境下,中国的通胀风险再次加剧。近期来看,2011年,1月CPI同比上涨4.9%,2月与1月持平,依旧保持较高位的运行,而2月份PPI同比上涨了7.2%,创28个月来的新高,此后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考虑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或将逐渐传导至居民生活用品价格上,中国当前通胀风险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