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提升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
详细内容
1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而且经过学界同仁的多年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已经积累许多好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同时,随着近年来教学水平的逐渐的提高,使得教学的重心和目标逐渐转移到如何通过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来。基于此,本文将从目前计量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 目前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于注重案例分析特别是具体的软件操作,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目前的教学现状似有矫枉过正过于强调案例教学之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往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案例,尤其是软件操作成了重头戏,结果挤占了较多的课时。此外,由于侧重于应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理论教学重点不突出,不清晰,遇到难点则一带而过,避重就轻,故学生的理论基础打得不牢,经常会出现学生由于没有搞懂基本理论,即使教师讲解具体的案例,也只是似懂非懂的,许多学生一学期学下来之后也只是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软件处理套路,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缺乏完整、清晰的理解,对进一步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感觉没有底气,故案例的学习不能代替理论的学习,没有扎实的理论学习,目前这类越来越倾向于案例教学的方式是很难成功的。
(2)单纯的分章性案例,缺乏综合性案例。
根据我们上面指出的问题,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其一是近来颇受微词的分章案例学习问题,因为许多文献均已经指出,尽管近来非常重视案例的教学,但大多数基本上还是根据教科书的理论教学结构来安排对应的分章性案例,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大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选择的案例都是就本章的内容就事论事,解决的也是相应章节的问题,如在讲异方差的那一章就举一个异方差的例子,而在自相关的章节则举一个自相关的例子。
这样一来,多数案例则显得孤立,问题是实际建模解决经济问题所遇到的都是综合性的问题,可能既有异方差同时更有多重共线性等。而另外一种现有案例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则是其很多时候沦落为单纯的模仿———完形填空式的教学,这种情况是,案例教学基本上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结论是已知的,学生在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设定好的条件下做“完形填空”,按部就班地按照案例上的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其结果是学生大多能得到案例既定的结果,教师也觉得教学效果尚可。
但这样学习模式,很明显的对学生来说是很难锻炼学生自主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上看来,案例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矛盾是目前案例教与学中的难点,在这方面,目前有两点,其一是缺乏综合性案例,许多分章案例至多仅是对局限于某个具体章节内容的补充而非深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空间,更未能促使学生从分章性案例过渡到综合性案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获得能力的提升。其二是即便是某些经过综合型案例的训练,依然是老师的带动进行,仍然不是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仍然不是学生自己在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潜力去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研究(仍然不是把学生扔到水里自己游泳,而是教练带在岸上学练游泳)。在这方面,显然非常需要更好地激励措施,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谈不上让学生去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的。
3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3.1 强化理论教学针对某些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讲授目前越来越过于向案例倾斜,从而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避重就轻问题,我们认为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具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双重定位,故对于学生而言,原理与概念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软件与操作。在讲授案例和实践之前,必须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并非让我们又回到以前的单纯教授理论的老路子上,我们的经验是,每章刚开始上课时,我们就简明扼要地讲一个引论部分(我们使用的是庞皓的科学版《计量经济学》教材,该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基本上每一章的开头都是一个案例作为导引,实际就是一个浓缩的小型案例来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引子的导引,然后再根据这个引子所提出来的问题先“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讲解相关的理论部分,这样,有具体的拟解决问题作为目标,这样学生知道学那些理论是“为何而战”,就有了耐心,而这一点显然是很有利于枯燥的理论方面的学习。
此外,在具体的讲授中,理论部分的讲解还必须突出重点、讲解要有层次。逐步通过解决引子中的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尽量避免过于冗长的数学推导以免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我们的案例教学,实际上一开始就“抛出了案例的砖”,以待接下来理论上的准备以逐步引出解决引子中拟解决的问题的“玉”。
3.2 案例学习至于前文中提到的目前案例教学中的2个问题,我们则认为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是教学的节奏只能允许分章节案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授方式,这一点尽管许多文献颇有诟病,但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感觉对这一点的批评是欠妥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如此,因为只能这样分章性教学,才能一点一点的打好基础,这基本上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案例学习的必经之路,别无他途。
但不同的是,接下来,我们为学生设定了模仿性学习这一环节,我们一般会设定一个和刚才学生演示过的案例差不太多(但有时也略有差异)的例子,但不给出具体步骤,而是让学生尝试借鉴刚才老师演示过的例子,为这个新的没有给出具体操作步骤的案例给出解答,这就是我们由演示迅速地进入模仿性案例的训练方式,当然,这种模仿性的学习内容尽管模仿的成分居多,但又不是完全一一对应,毕竟是换了一个经济背景且略去了具体步骤的新的案例放在那里,这多少会驱动学生尝试着去自己解决这个“既旧又新”的问题故我们通过设定此类模仿性案例,通过这种模仿和积累的过程,逐步过渡到能力提升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