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详细内容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是系统研究行政管理过程中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既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公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公共行政学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对该学科中最为核心的基本概念、范畴、原则和方法等内容的系统讲授,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不仅对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对公管专业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起着必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分析我院于 2003 年 9 月主办公共管理类专科专业,《行政管理学》一直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专业面比较窄,学生人数也较少,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与经验都比较缺乏,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教学实践经费基本空白。本课程的讲授大多采取 “满堂灌”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多以概括性、介绍性、原理性和原则性等为主,很难保证学生熟练掌握定性、 定量等专业分析工具和培养学生高级的专业素养。 实践中也难以确保学生获得满足公共管理需要、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和技能。加之本专业学生主要在文科类招生,生源质量相对不高,特别是学习管理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数学、外语等)相对偏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普遍不高。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限制, 除案例教学法因易于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外,其它教学模式均难以开展。升本后,我院于 2008 年获得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置权, 考虑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应广大同学的要求,《行政管理学》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并使之逐渐成为理、工、农、经、管等学科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应“大管理”学科的共性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既要适应“大管理”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应“选课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总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方面都必须适应各学科和各专业的共性要求, 使其切实起到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作用。[2]而且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两个层次: 一是熟练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二是要将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理论,观察、研究、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关于《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 以滁州学院法政系公共管理专业为例。(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