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行政管理论文>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价值链延伸研究

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价值链延伸研究

详细内容

一、引言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为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国家调整战略、制定发展规划,把大力培育海洋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岸带漫长,涉海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1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 45570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 7%,其中长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 13721 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0. 1%。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成员之一,浙江省凭借其良好的政策环境、科研优势和区位优势,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 2012 年 2 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浙江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契机,产业价值链的拓展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浙江海洋经济提供了发展新动力。
  从价值链角度来界定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称之为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代表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有效地反映了价值链中的创造和转移。它能够通过产业分工协作和价值整合,形成有效的竞争合作机制、战略联盟机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高效的价值创造与传递系统,实现产业升级。产业价值链的基础是某种核心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可将其理解为海洋主导产业,由其组织联合海洋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实现海洋产品价值创造。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个性化需求增加的市场环境,传统的单干模式已逐渐背离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海洋主导产业为核心,与其他海洋产业进行协作整合,延伸现有的价值链,形成新型的循环产业价值链,才能提高海洋产业的整体价值。
  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存在聚集效应、互动效应和链式效应,而产生各类效应的核心是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基础的产业价值链能够通过聚集效应,向上延伸到原材料及服务配套供应商,向下延伸到营销网络,横向扩张至互补商品生产商 。而区域主导海洋产业的选择,需要遵循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指导,准确把握海洋主导产业的特征,从区域性和主导产业的产业属性两方面进行海洋主导产业的识别。主导产业的选择除了要根据代表性基础选择体系外,还必须考虑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张英涛考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外部需求基准、内在发展潜力基准、扩散效应基准、社会—政策基准。童兰等结合宁波海洋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运用 SSM 分析法对宁波 9 个海洋产业进行份额偏离分析,选出了符合宁波区域特色的海洋主导产业。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深入,围绕浙江沿海开发的海洋产业的研究也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王志红在阐释浙江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浙江省 11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浙江省资源环境系统处于中度之后状态,将会制约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 周达军等认为浙江省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资源优势、海岛优势、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浙江省处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应当积极探索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王颖等认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型成为综合性的经济体系、陆海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模式,浙江省海洋经济应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加快“海上浙江”
  建设步伐,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推进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现有的海洋经济相关研究为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海洋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尚未深入到主导产业的科学选择及其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性问题。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基于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地区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海洋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性,即价值链以及其延展深化等问题,对于制定合理的海洋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浙江省海洋产业现有的发展条件及优势,参照国内外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理论,结合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赫希曼产业关联理论、筱原三代平准则,确立了浙江省海洋经济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并根据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进行选择; 针对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存在的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对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延伸进行分析,找出适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
  二、价值链驱动的浙江省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浙江省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在全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省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0 年全省海洋总产值 12350 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5. 8%; 海洋经济占全省 GDP 比重的 13. 6%,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撑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2010 年,浙江省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7 亿元、1599 亿元和1889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7. 6∶42. 4∶50. 0,海洋经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合计达 92. 4%,在海洋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到 2015 年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区内 GDP 将突破 2. 6 万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达 7000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6∶41∶53,基本实现由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换。但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依然存在诸如海洋产业价值链较短、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力不强、价值链空间布局不合理、价值链各环节联系松散、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缺失等问题。
  结合海洋资源禀赋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海洋主导产业选择一般只考虑海洋资源条件、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科学技术水平、海洋产品的市场需求等因素。本文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出发,在传统的评价基准上增加了价值链水平基准,对浙江省海洋产业的价值链进行系统评估,遴选出具有较高价值链水平的产业作为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
  ( 一) 指标选择随着全球生产分工的片段化和集群化不断增强,区域中融入价值链的产业在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关联作用日益显着,左右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走向,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将价值链水平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指标是必要的。本文从需求、供给、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内价值链水平等角度出发,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104—《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选取以下 5 个指标:
  1. 需求收入弹性价值( C1) : 需求弹性大意味着此产业及其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产业的需求价值前景广阔。
  2. 技术进步价值( C2) : 技术进步速度快、科技水平高、技术要素密集的海洋产业,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
  3. 产业关联度价值( C3) : 产业延伸链较长、带动效应大、在未来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有较大的价值链增值空间,主导产业正是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4. 产业规模价值( C4) : 主导产业必须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发挥其带动作用,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产业在本区域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5. 价值链水平( C5) : 此基准考虑产业在区域内的价值链水平,那些位于价值链高端或者具有实现价值链攀升潜力的产业才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二) 评价测度首先,由上述 5 个指标作为价值链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通过查找相关数据资料,将计算得到的各个指标数值消除量纲和量级影响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增强结果的准确性,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专家咨询比较该判断矩阵,应用几何平均法求出最大特征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看出各指标体系对于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基本平衡。相比较而言,产业关联基准和技术进步基准的权重略显突出,这是由战略性主导产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代表着海洋产业结构的方向和趋势,在产业关联上它必须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及明显的乘数效应; 在产业供给上它也要具备较高的产出增长率,能够反映海洋科技进步的方向。
  其次,分别求出各个产业的加权得分。本文选取 2010 年( 由于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表 2012 年尚未出版,2011 年出版的只能覆盖到 2010 年数据,因此选取 2007 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进行计算) 作为时间点,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对浙江省海洋产业中的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船舶、海洋运输、海洋旅游、海洋工程建筑 12 个主要海洋产业进行系统分析。依据上文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对各个产业的选择评价值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