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安全管理与政府减灾行政机制研究
详细内容
按1997年建设部公布《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事实上,按照国务院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已把“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归纳为四大类13分类,即:自然灾害(水早、地视、地质、气象灾害及森林火灾尧事故灾害(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飞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群体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
结合北京如果进一步考虑2008年奥运会的建设及奥运会召开的安全目标值,排在前五位应特别关注的灾害类型是:重大气象灾害(暴雨洪涝、雷暴、高温热浪、雾害等);生命线系统事故(断水、断电、断气等天高技术事故(含高技术犯罪及信息安全隐患);地下空间致灾隐患(地下商业设施、地下交通、地下公共场所等天恐怖袭击与社会灾害(敌对势力的恐怖袭击、公共场所人员骚乱、拥挤事故等)o 中国科协2020年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表明,2020年内中国城市九大“重”灾源是:1、首都地区及周边发生6级地震可能性较大;2、城市气象巨灾: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城市大气公害等;3、信息安全与高技术犯罪;4、火灾与爆炸:火灾次数及损失进一步上升、公共场所火灾隐患严重且群死群伤风险高;5、交通事故:陆地、水上、航空、轨道、地铁等;6、特殊场所综合事故:超大地下空间、超高层建筑、城市生命线系统等;7、城市流行病及生物灾害等;8、城市工业化灾害与重大危险源;9、恐怖袭击、战争威胁、核辐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