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的去行政化反思
详细内容
当代大学是以知识为操作材料,以学科为基本构架的学术性社会组织。高深知识的特征决定了大学组织是柔性化的组织;学术组织与科层组织的交叉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职能的糅合性;掌握高深知识的教师和学生决定了大学组织管理对象的人本性。下面我们从组织学角度出发,探讨作为一种柔性化组织,其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以及组织对象等与行政化管理体制的背离。一、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与去行政化的必然性首先,大学是以传递、生产以及传授知识为目标的社会文化组织。一般工业组织的目标是效率,最大量地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为了达到效率这个目标,组织往往呈现等级化,上下级之间的服从和协调等特征。权力和利益在这些组织中也因此扮演关键的角色。权力和与之相关的物质利益是行政部门的主要动力机制,而利益和与之相关的权力职位是工业部门的主要动力机制。但大学组织显然不是这样。伯顿·克拉克认为:“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系统占支配地位的特征。高校的学术工作都是围绕特殊的理智材料———高深知识组织起来的”。这也是对现代大学内部组织的定位。
事实上,任何组织的特色总是围绕它的任务而形成,而大学的任务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高度专业化的学术业务。考察大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大学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对高深知识的渴求,历史上最初的大学就是作为高深知识的传播机构而诞生的。知识的社会作用越来越显著是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基本动因,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都是围绕着高深知识而展开的,而知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专门化、自主性程度高的特征。相对于人类探索知识的角度,知识是更具有柔性特征的物质形态。在大学管理中,以知识为中介的人际关系活动过程的存在,使管理者面临着许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进而决定了大学组织是柔性化的学术组织。其次,大学虽兼具学术组织与科层组织的双重属性,但学术组织是其本质属性。
从中世纪到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前的历史时期里,欧洲的大学基本上是作为“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探索的高级保护力量”而存在,“对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大学以自治的教学组织形态远离现实社会。欧洲工业革命后,特别是美国土地拨赠运动之后,高校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动力源作用受到人们的空前重视,西方各国政府和社会为促使高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普遍加强了对高校的干预。外部巨大压力和内部强劲动力的双重作用,迫使高校进行内部组织的变革和创新。由此,主要围绕知识体系而形成的、相对简单的传统组织结构,与围绕着庞杂的规划、人事、财政、设施设备利用和维护以及对外联系 140等事务建立起来的,以满足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合理优化要求为目的官僚化组织的结构,两者共同构成高校整体组织结构的两维,通常人们认为前者体现的是高校的学术传统即组织的学术属性,而后者则体现为组织的科层属性。不同于工商企业组织和政府部门,高校尽管也具有科层组织的部分属性,但就其主要的活动内容而言,它是属于专业化的、学术性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