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浅析
详细内容
一、政策监督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1、两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提纲挈领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机制。探索实行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完善国有金融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该要求延续了 “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要求,体现了国家保护国有资产的坚强决心。 2、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明确引导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关于“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的要求以后, 2006 年 5 月,财政部制定并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在公共财政理论的推动下,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大力推行财政体制改革,实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 收支两条线管理 ”、财政收支情况 “ 必审 ” 等一系列的制度。这些管理办法和改革措施的实行,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建议国家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界定了明确的界限,但是如何发挥相关政策的真实效力,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结合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我国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的影响十分的深远,可以说,我国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行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进行的。因此,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行政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由财政部门以及委托机构进行管理的,但是复杂的环境以及刚刚起步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给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制度松弛、管理轻忽的局面一再得到体现。只有认清了实际才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扫清道路、指明方向。 2、认清性质,分类管理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有公共性、服务性、非营利性、分散性、积淀性、过渡性和权力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凸显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与企业的国有资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管理体制、目标、方式等方面特殊性。既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因此就不能够采用 “财权、事权紧密结合”的传统管理理念,而是在贯彻 “物尽其用”方针的基础上,明确区分资产的类别和各种具体资产的特点,区分动产与不动产,区分纯办公设备和非纯办公设备,采取相应办法,依法、依规管理。 3、明确权属,与绩效挂钩原则根据产权理论,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其权属均不归行政事业单位自身所有,而是归国家所有,其调配、处分以及收益权也归属于本级财政部门。只有明确了资产的权属,才能够找出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和方向。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与绩效挂钩,需要对可流动性和可调剂性进行进一步的要求,只有可流动性和可调剂性,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物尽其用,用出效益的目的。通过对管 理 世 界 82《当代经济》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的配比,可以真正达到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效果。 4、价值管理,注重实物与价值管理的结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是分不开的,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资金管理是价值形态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其来源来看,它是由财政资金转化而来,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就离不开财政的财力支持;通过增量来调节、调控资产存量和使用效益,本身就是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出国有资产管理两种管理形态的紧密程度。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两种形态的综合管理,既有利于有效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编制预算、严格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
三、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建议 1、体制建设层面的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主导的管理制度。在我国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是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的,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于其特殊性,不能够由国资委进行统一管理,因此,由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既是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负责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需要在财政部门的统领下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如下的有关工作:协助立法机构制订、修改、完善相关的管理法律、法案;结合预算管理,把好国有资产初始配置关和期间均衡调剂关;组织力量,定期进行面上的资产清查、清理工作;做好资产处置的规划、审核、批复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入库工作等。(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可以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从而实现对非经营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透明度。同时在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预算,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事前资产预算、购置、处置等事项的审核,由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结合对预算单位决算审核和产权登记,加大对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力度,整合财政监督资源,提高监管效率。(3)完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资产统计报告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国有资产使用状况和增减变动情况的文件。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有关内容和编制标准,要准确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情况,需要按照上市公司的严格标准进行设计。因此一份完整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应至少包括带有反映国有资产价值、数量、使用情况的报表,以及对相关数据的编报说明两部分。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真实、准确地编制资产统计报告,及时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统计报告进行汇总、审核,并不定期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存留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全面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和资产管理上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