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中药 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
近年来,使用中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为了提高用药安全,我们总结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
1 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的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中国中药杂志》曾报道过1例马钱子治疗椎间盘突出致死亡的病例。患者前后3次口服含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g、1.5g、2g,前2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3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继而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马钱子主含生物碱,生品含士的宁约1.20%~2.20%,成人1次服士的宁5~10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药量已超出了中毒量。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另外尽可能使用其炮制品,以马钱子为例,经油制(200℃~300℃)后,士的宁的含量即减低为0.58%,而经砂烫(200℃~300℃)后,即减为0.89%,制碳后则全部破坏。因此,有些中药进行科学的炮制,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2 品种混用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20世纪末,比利时一家开业十多年的重要减肥中心因在药方中使用了木通、防己,结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病例。国内一些学者也指出木通等药材中含马兜铃酸,有导致急性肾衰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的危险,提出注意该药的肾毒性。但实际上,这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1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在治疗肾病性水肿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高毒低效的关木通,因其不含利尿的有效活性成分木通皂苷,却含肾毒性物质木通甲素、木兰花碱等。但目前临床上已很少使用木通科植物木通,药用量最广的却是关木通。
3 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未经炮制服用,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如某患者因风湿性关节炎服草乌散,其中含未经炮制的生草乌2g,出现肢麻、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而入院急救脱险。炮制不当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会起中毒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