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2004―2008年狂犬病流行调查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分析狂犬病规律,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08年遵义县疫情资料和狂犬病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狂犬病每年四季均有发生,无明显季节变化,农村地区发病高于城镇,伤口处理和疫苗注射不及时是导致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受伤后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率;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加强犬只的管、免、灭,是控制狂犬病最根本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狂犬病;流行特征;预防对策
狂犬病是一种古老的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死亡率极高的人畜共患疾病,它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长期以来,社会和医学界对狂犬病十分关注。2004―2008年,遵义县狂犬病疫情骤然回升,迅速形成继1986年以来的第2个流行高峰。为掌握狂犬病在遵义县的发病动态、流行规律、流行因素,为今后狂犬病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遵义县2004―2008年疫情流行进行分析,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遵义县2004―2008年所有狂犬病病人个案调查资料由县疾控中心疾控科提供,再按个案调查表的内容,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自1986―1987年遵义县狂犬病第一个流行高峰过后,疫情呈平稳状态,1988―2002年年均发病1.3例。2004―2008年病例骤然增多,形成了遵义县狂犬病流行的第二个高峰,5年共发病102例,其中2004年6例,发病率为0.46/10万,2005年40例,发病率3.06/10万,2006年32例,发病率3.76/10万,2007年14例,发病率1.22 /10万,2008年10例,发病率为0.86/10万。疫情波及全县的26个镇51个行政村,呈高度散发。病例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
2.2 分布特征
2.2.1 潜伏期与病程 在102例病人中,38例潜伏期不明,64例有潜伏期记录,最短为2天,最长为5年,平均56.5天;病程最短1天,平均4.2天。
2.2.2 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102例中男68例,女34例,男女比为2:1。最小年龄4岁,最大年龄80岁,各年龄组病例分布是0~10岁组16例,占15.69%,10~20岁组22例,占21.57%,20~30岁组8例,占7.84%,30~40岁组8例,占7.84%,40~50岁组8例,占7.84%,50~60岁组18例,占17.65%,60~80岁22例,占21.57%。
2.2.3 发病时间分布 春季发病6例,占5.88%;夏季22例,占21.57%;秋季48例,占47.06%,冬季26例,占25.49%。
2.2.4 职业分布 在102例中,农民64例,占62.75%;学生28例,占27.45%;散居儿童8例,占7.84%,其他职业2例,占1.96%。
2.2.5 地区分布 5年全县合计发病率最高的乡镇依次为:西坪、鸭溪、新舟各8例,龙坑、茅栗、毛石各6例,团溪、尚嵇、苟江、喇叭、三合、虾子、永乐、龙坪、泮水、沙湾各4例,其余镇均为2例。
2.2.6 宿主动物 102例狂犬病患者中,以犬为主伤人(含咬、抓、舔伤)的有91例,占89.22%;鼠、猫等其他动物咬伤患病8例,占7.84%,3例宿主动物不详。
2.3 伤后处理
2.3.1 伤口处理 犬伤后经医生及时进行伤口处理的16例,占15.69%,自行作简单处理的11例,占 10.78%,未进行伤口处理的63例,占61.77%,未作任何处理的10例,占9.80%;不详的2例,占1.96%。
2.3.2 免疫接种情况 102例中78例感染后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占76.47%;仅有10例病人感染后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占9.80%,其中仅有4例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注射抗狂犬血清,仅占3.92%,有5例在感染后24h内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占4.90%;另有14例未全程注射疫苗而发病,占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