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端粒酶在高血压病中测定的临床意义(一)
详细内容
作者:胡钢 李欣 欧阳耀灵 李梦秋
【关键词】 端粒酶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心脏重构中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及联合降压治疗对其活性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端粒酶TRAP-Hyb Kit法检测外周血端粒酶活性,EH42例,老年正常体检者36例对照,并予联合降压治疗半年后复查端粒酶。结果 端粒酶EH阳性26例,老年正常体检者阳性3例,两者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经降压半年后复查,EH组仍有10例为阳性,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EH心脏重构中端粒酶呈高表达,经降压治疗血压稳定后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但多个危险因子可使端粒酶持续阳性。
关键词 端粒酶 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EH)引起的心脏重构,是EH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病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重构的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肥大、增殖密切相关,并可使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增加。本研究拟观察EH心脏重构中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及经联合降压后端粒酶的表达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EH组 根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随机抽取住院患者EHⅡ~Ⅲ级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1~87岁,病程0.5~30年。合并有冠心病16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5例。
1.1.2 对照组 老年正常体检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62~70岁。排除了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急性感染。
1.1.3 治疗情况 EH组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波依定5mg qd,洛汀新5mg qd,必要时辅以DHCT25mg qd。血压稳定后出院继续治疗,半年后复查。
1.2 方法
1.2.1 端粒酶测定 由洛阳市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试管。采用端粒酶TRAP-Hyb Kit法检测。
1.2.2 统计学方法 两组对比采用χ 2 检验,治疗前后端粒酶活性改变采用t检验。
2 结果
EH组与对照组端粒酶活性对比见表1,两者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EH组经波依定、洛汀新治疗半年后复查端粒酶活性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