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一)

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68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4 mg/d,加入10%葡萄糖液30 ml持续静脉点滴,维持4~6 h,疗程5~7天。结果 两组在中枢性呼吸衰竭、胃肠功能紊乱、循环不良、肾功能不全、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逆转脑损伤,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

【关键词】 纳洛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损伤[1]。至今仍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除窒息复苏外尚无公认的有效防治方法,虽然产科和新生儿监护技术不断发展,但HIE发病率仍很高,病死率和成活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均较高[2]。因此,HIE的早期诊断以及及时规范治疗,越来越引起所有儿科工作者的重视。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收治的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8例。诊断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3],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胎龄(38.02±2.31)周,年龄(4.89±3.72)h,出生体重(3.21±1.25)kg,1 min Apgar评分(3.96±1.01)分;对照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胎龄(38.11±2.05)周,年龄(5.25±2.69)h,出生体重(3.56±0.98)kg,1 min Apgar评分(4.12±0.74)分。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已排除了各种感染、先天畸形、代谢性疾病及母亲分娩过程中应用药物史等病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良好的血液灌注,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鲁米那止惊,速尿、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甲氯酚酯促进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洛酮0.4 mg/d,加入10%葡萄糖液30 ml持续静脉点滴,维持4~6 h,疗程5~7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48 h内患儿意识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有效:用药48 h内患儿意识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用药5天后,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用药5天后,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两组资料均值比较用χ2检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