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临床分析(一)
详细内容
作者:张成 牛伟亚 克力木 阿扎提 艾克拜尔 王自立
【关键词】 胆囊肿瘤・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otomy, LC)目前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在术中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的胆囊癌被称为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发现胆囊癌后的进一步处理对患者预后有较大的影响,我院行LC 30 000余例,发现UGC 17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2年3月―2007年1月行LC的患者中,UGC17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66岁。10例以反复右上腹疼痛或不适为主要症状,最长的病史达40年;3例有发热、恶心、呕吐;3例体检发现胆囊隆起性病变;1例既往有胃癌手术史;2例患者术前有黄疸病史。B超检查均为急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0例见胆囊壁增厚>0.5 cm。术前诊断胆囊炎胆结石14例,胆囊隆起性病变3例。
1.2 Nevin分期与手术方式 17例均先行LC术,2例行术中胆道造影未见异常。全组病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癌,4例Nevin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行LC后均未再行手术;6例Ⅲ、Ⅳ期因胆囊实变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局部淋巴结清除,3例Ⅴ期行局部淋巴清除+肝脏楔行切除术;其余4例Ⅴ期均行胆囊姑息性切除手术,其中1例术后行介入化疗,1例剑突下Trocar穿刺孔种植转移,1例术后证实为转移性癌,1例自动出院未作进一步治疗。
2 结果
17例中有4例为低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4例患者失访,13例随访中5例死亡,8例健在,其中Nevin分期Ⅰ、Ⅱ期的4例患者均生存未复发,6例Ⅳ~Ⅴ期半年至一年内死亡。其中1例Ⅲ期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黄疸,CT发现已有后腹膜转移,肿瘤压迫胆管,行胆总管支架减黄,到2007年7月随访已存活2个月。
3 讨论
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胆囊癌尚无确切的发病统计数字,美国胆囊癌的发病率约2.5人/10万人,占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第5位,波兰、前东德和以色列(欧裔犹太人)等皆为世界上胆囊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省发病率较高〔2〕。
LC术中或术后UGC的发生率为0.11%~0.75%〔3〕,本组UGC 发生率为0.06%。胆囊癌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公认与胆囊结石、慢性炎症胆囊腺瘤样息肉,胆囊萎缩性病变特别是“瓷胆囊”有关。Roa等〔4〕认为从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到胆囊癌的发生大约需要12~15年,本组17例患者均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和部分“瓷胆囊”,故本研究认为结石及息肉一经发现均建议手术切除。
胆囊癌通常以反复右上腹疼痛就诊,症状与一般的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无法鉴别,但影像学检查通常对诊断有帮助,大多数胆囊癌可以通过B超、CT、MRI明确诊断〔5〕,少数术前未确诊者则转变为UGC,本组患者有1例为4 mm的胆囊息肉,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高分化腺癌,故各种息肉均需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
UGC均为术中意外发现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进一步的治疗选择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Ⅰ期、Ⅱ期因肿瘤组织仅发生在胆囊黏膜内或肌层,未突破胆囊浆膜,因此只需要LC完成即可,但术后最好做介入治疗以防术中胆汁外渗,肿瘤细胞种植。并要求患者每3个月复查腹部B超及切口,以防转移及切口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