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常用强心药用法(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洋地黄地高辛强心药用法
强心药是指能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类药物,主要有洋地黄类、儿茶酸胺类、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钙增敏剂等。
一洋地黄
洋地黄类强心苷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种强心药,具有正性肌力和减慢心率的双重作用,老年常用的是地高辛和西地兰,这里主要介绍地高辛。
【药理特性】
地高辛在洋地黄类药物中是一种中效制剂,其口服后的血清半衰期是1.5d,主要部分以原形自肾脏排泄。心肌是洋地黄作用的主要部位,但洋地黄也可与骨骼肌受体相结合,只是骨骼肌中洋地黄与受体间的“相配性”明显低于心肌。
洋地黄类药物的正性肌力作用是通过抑制Na+-K+-ATP酶来完成的,由于Na+-K+-APT酶活性部分被抑制,导致临近肌膜处的细胞内钠离子暂时增多,这样通过钠一钙交换机制促进钙内流,结果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这种收缩力清除率在50~79mL/min时,地高辛维持量可0.25mg/d;肌酐清除率在26~49mL/min时,地高辛维持量为0.1875mg/d;肌酐清除率在10~25mL/min时,维持量为0.0625mg/d。此时血药浓度可达治疗范围,但不太会产生中毒浓度,但因该药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及耐受性方面个体差异均较大,必须在用药过程中严密遵循个体化原则,并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在没有明确肾功能障碍而又未进行肌酐清除率测定之前,建议采用每日0.125mg的维持量,而后再根据肌酐清除率的测定值进行调整。应指出的是,地高辛的有效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往往有相当大的重叠,应用过程中除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外还应以临床反应为重要依据,不能仅以血药浓度为标准。
【毒性反应及抢救措施】
在用药过程中,病人新出现胃肠道不适、蓝绿视或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如幻觉、淡漠等,或新出现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都应考虑洋地黄中毒可能,其中心脏毒性反应最为严重。
地高辛中毒的抢救,要根据临床反映的程度而定,一旦疑有中毒,均应立即停用一切洋地黄药物;如症状轻,可逐渐恢复。如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又低血钾时,宜谨慎地予以静脉内补钾,可将30~40mmol氯化钾溶于20~30mL生理盐水内,每分滴注0.5~11mmol,如心律失常不严重时,可口服补钾即可。如有房室传阻滞或高钾血症时,则应禁忌补钾,出现严重心律失常首先用苯妥英钠,能良好控制室性心律失常且不减慢房室传导。其机制是苯妥英钠与强心苷竞争性争夺膜Na+-K+-ATP酶,从而达到解毒效果。利多卡因也可用于解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颤。心动过速及出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宜用阿托品解救。对危及生命的严重中毒,可用地高辛抗体Fab片段做静脉注射,它与强心苷的亲和力远远超过强心苷与Na+-K+-ATP酶的亲和力,能迅速反转地高辛中毒,但有时可能发生低钾血症,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当做好预防准备。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抑制cAMP在心肌及周围血管中的降解,从而具有增加正性肌力作用;有扩张周围小动脉和小静脉的作用,而同时又不影响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因此有人最近将这类药称为强心扩张剂。该类药通过cAMP激活多种蛋白激酶,使肌膜钙通道开放促进Ca2+内流,或增加肌浆网释放Ca2+而引起心肌细胞为Ca2+增多。同时也通过激活肌浆网的钙依赖性ATP酶加快肌浆网对Ca2+的回收,表现出特征的正性肌松弛效应。但由于心肌内cAMP增加,也有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常用的有氨力农、米力农、依诺赖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