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一)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受体阻滞剂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中流砥柱。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Ⅰ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资料证明β受体阻滞剂是唯一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β受体阻滞剂;心律失常;猝死,心脏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密切相关。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1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

1.1 兼有阻断钠、钾、钙三种离子通道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时钠、钙离子内流增加,钾离子外流增加,钾离子外流增加这种广泛而有害的作用使交感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十分常见。β受体竞争性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交感神经对离子通道广泛而有害的作用则被阻断和送转。因此β受体阻滞剂为一个广谱的离子通道阻滞剂。

1.2 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不少β受体阻滞剂为脂溶性,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与中枢部位的β受体结合后起到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1.3 抗心室颤动 降低猝死,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唯一能被证实可降低心源性猝死的药物,其能使室颤阈值升高60%~80%。

1.4 发生交感过度兴奋或交感风暴时的特殊作用 β受体阻滞剂迅速对抗或逆转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使内环境趋于稳定,并使原来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恢复,降低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

1.5 兼有治标又治本的作用 心肌缺血、心衰恶化、高血压等常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β受体阻滞剂对这些原因引发的心律失常兼有治疗作用,这种又治标又治本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具备的〔1〕。

2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证

2.1 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Ⅰ和Ⅱa类的推荐意见 (1)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多数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都是β受体阻滞剂治疗较强的适应证,包括各种类型的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的终止和预防,以及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转复和心室率的控制。(2)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推荐意见:2006年AHA和A及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共同发出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及猝死预防的指南认为作为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Ⅰ类治疗的推荐指征。

2.2 首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心律失常 (1)各种窦速:一般窦速和不良性窦速的治疗都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其竞争性拮抗肾上腺素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介导的触发机制,还能通过Ryanodine受体抑制过度的钙离子释放因而减慢窦性心率。治疗时的目标心率为50~60次/min,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 min。(2)围术期心律失常: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手术前患者的恐惧,术中的疼痛及创伤等有关,因而患者都伴有明显的交感神经兴奋,这种心律失常应当首选β受体阻滞剂治疗。(3)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影响患者的心功能,激活交感神经进而能诱发室颤,所以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需要紧急处理,当患者无明显心功能不全时,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优于西地兰,应作为首选药物。(4)室速风暴:对于多形性室速的交感风暴,β受体阻滞剂是单独使用的,最有效的药物应当首选。(5)高交感性心血管疾病伴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不少心血管疾病伴有高交感状态包括心衰、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压、夹层动脉瘤、嗜铬细胞瘤、甲亢等这些人常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高交感性心律失常,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治疗。(6)遗传性心律失常: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