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小儿 头皮静脉 穿刺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2 岁以下小儿静脉输液多选用头皮静脉穿刺,小儿头皮静脉血管丰富,暴露充分,具有易固定、易观察的优点。近两年来对328 例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6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328 例,其中新生儿27 例,年龄1~4个月39 例,5~12个月89 例,1~2 岁173 例。早产儿9 例,新生儿窒息19 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59 例,小儿腹泻56 例,小儿肺炎85 例。治疗时间2~10 d。平均静脉穿刺天数6 d。
1.2 方法
选择额浅静脉158 例(48%);正中静脉穿刺85 例(26%);颞浅静脉穿刺75 例(23%);耳后静脉穿刺10 例(3%)。穿刺针头:多选用5.5号头皮针,穿刺困难或输液时间较长者选用5.5号留置针。
2 讨 论
2.1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
小儿皮下脂肪薄,头皮浅,静脉丰富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浅静脉具有不滑动、容易固定、暴露明显、不外渗等特点,是头皮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穿刺难度较大。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分支之一,此静脉直、较粗、不滑动、易固定,但容易外渗;颞浅静脉直,较额浅静脉粗,暴露清楚,但此处皮下组织疏松,深浅度较难掌握;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且穿刺时,由于患儿哭闹,张力增高,且固定有一定难度。
2.2 穿刺前的准备
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让患儿平卧,嘱家长固定患儿膝关节,双手绷紧患儿的头皮,双臂轻压,夹患儿的双肩使其相对固定,防止头部摇动。
2.3 头皮静脉的选择
根据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新生儿多选用颞浅静脉,小儿腹泻一般选择正中和耳后较粗大的浅静脉,因小儿肺炎输液时间较长,所以选择血管时要从远端开始并注意保护血管,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要选择粗大的头皮静脉穿刺。
2.4 穿刺针头的选择
根据患儿病种、年龄、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头穿刺,一般选择5.5号头皮针,并仔细检查针头有无弯曲、带钩,各连接处及管道有无渗漏。对于新生儿、需多次输液治疗、穿刺较困难者,可选用5.5号静脉留置针。采用留置针穿刺时,需选用较粗、直、长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