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手足口病的防治(一)

手足口病的防治(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手足口病;预防;治疗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本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肛门等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1 流行病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共同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1〕。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该病的潜伏期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污染。

2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最多,成人发病少见。四季都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全身症状轻微,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皮疹初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皮疹常同时发生于手、足、口、肛周,但也有患者呈不全表现。个别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喉炎。病程约1周,很少复发。但以EV71型病毒感染者易发生严重的、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脑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脊髓炎、高热惊厥等〔2〕。

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基本正常,心肌酶谷草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可升高,心电图出现电压低,心动过速,室性早搏,T波倒置及ST段低平和(或)传导阻滞。有神经系统损害

症状者,脑电图表现头前区有散在或节律性的高幅慢波,但脑脊液常规化验蛋白,氯化物基本正常〔3〕。胸部X线检查显示支气管或肺部有炎症性,支原体抗体(抗MP)呈阳性反应〔4〕。

4 治疗

目前对HFMD尚无特异的治疗。患儿应适当休息,饮食清淡,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酌情应用抗病毒药物,合并心肌损害的应用营养心肌药物(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10),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应用营养脑细胞类药物(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