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浅谈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一)

浅谈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人工气道;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迅猛上升,其中与人工气道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工气道的建立在保持气道通畅,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充分供氧,纠正二氧化碳蓄积以及对危重患者呼吸循环恢复的抢救、复苏及治疗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如何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也成了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笔者现就人工气道的固定、吸痰、预防感染等方面谈一些总结和看法。

  1 防止意外拔管

  1.1 建立有效交流平台,防止意外拔管 意外拔管可造成气道损伤、呼吸停止,病情加重恶化,严重者危及生命。插管前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让患者了解插管术的过程,主动讲解插管的目的、必要性,引起不适和不能说话的原因,了解呼吸机的使用和安全性。同时向患者说明者这只是暂时的治疗需要,待病情稳定、拔除插管后不适便可解除,消除患者恐惧和紧张心理。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多加鼓励,增强患者信心,取得其信任。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插管带来的沟通障碍,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通过手势、眼神、书写、点头摇头、面目表情、肢体语言等表达需要。不必担心因不能讲话而发生意外。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个别患者一听说可以拔管就表现出急躁的神情,甚至未等护士做好准备就迫不及待地自行拔管。因此,停机拔管前护士应守护在床前,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鼓励患者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1.2 有效固定插管 我们采用两根宽1~2 cm,长30 cm的胶布交叉固定,及时消除患者面部的油渍、汗渍、分泌物,每班测量插管外露长度并记录,如有滑脱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3 有效的约束 对于清醒且烦躁的患者,如有拔

  管倾向,应采取适当有效的约束限制活动,从而防止拔管的发生。用约束带固定四肢,约束患者时手腕的松紧度要适宜,经常检查约束带有无松散。

  2 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

  2.1 人工气道的特点 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的自主加温、湿化、过滤和咳嗽功能减弱,防御能力减弱,造成气道干燥,易形成痰痂或血痂,导致气管堵塞、缺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此类患者保证足够通气和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是有效吸痰。

  2.2 气道的湿化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的功能丧失,对吸入气体的湿化可以避免痰痂形成,所以我们采用呼吸机湿化器湿化或气管内滴注盐水,湿化器加温湿度调节以气道口吸入的气体温度维持在34 ℃~37 ℃为佳,脱机患者以0.45%的生理盐水用微量注射泵,每小时1~10 ml泵入气管插管内,以痰液稀释能够咳出或吸出为原则。

  2.3 吸痰指证 听诊时出现痰鸣音或气道压力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神志清醒患者自诉有痰或患者出现咳嗽,有呼吸道窒息等作为吸痰指征。护理过程也要根据痰液的性质判断吸痰时机,如痰液位置浅、稀薄、痰量多时,因适当缩短吸痰间隔时间减少湿化;对痰液位置较深、黏稠者应加强气道湿化后再吸痰。应避免频繁细谈造成气道损伤、支气管痉挛、缺氧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