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转变与行政管理转型
详细内容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转变发展观及经济发展方式。 20世纪80年代起,党中央就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2003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多年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粗放状态。一些地方仍是 “CDP崇拜”、重速度轻效益、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人,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川。胡锦涛总书记20ro年2月3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转变发展观,要变全能型政府为专能型政府,以行政管理体制转型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期滞后?有人说,这是传统的发展观与发展思路造成的;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还有人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源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从市场、政府和财税制度安排等方面作了剖析。我们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市场经济改革推进到建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体系与政府职能不适应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便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产生这个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行政管理体制上政府职能越位,政府与企业不分,政府变相经营企业和公司,承担应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政府与市场不分,直接包揽本可通过市场提供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 1978年以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分开,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但实践证明,没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难以奏效。 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就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提出批评:“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越位”的政府职能必须“退位”,要把一些原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还给企业与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有些政府部门和管理者仍习惯于计划经济直接调控经济的做法,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政府经常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这在近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表现突出。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内安排4万亿元强力启动内需,宏观调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见效快,这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成果。但有些地方政府只讲发展而无暇顾及科学发展,为了保增长而把那些已经或准备淘汰的落后产能再重新扶持上马,或不顾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