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行政管理论文>谈如何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

谈如何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

详细内容

一、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由于行政管理专业适用面宽, 毕业生择业领域也较广泛, 党政机关和一般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则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 我们根据调查发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需求。

(一)政策把握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必须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在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大政策。 为此,必须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了解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措施与成就,了解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有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学会准确判断形势,具有独立见解。 此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还要掌握中外行政管理思想史和制度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和法律思想史。

(二)文字写作能力行政管理岗位经常要做一些书面文字处理工作,如制定工作计划,草拟文件,撰写工作报告、总结、讲话稿,以及其他公文写作等,这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较高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还要掌握公文写作的格式规范和写作要求。 但根据用人单位对已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反馈来看,吉林省省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书面文字能力均较低,很多毕业生缺乏深厚的文字功底,文字表述能力较差,甚至有的连撰写求职简历的能力都没有。 这样的毕业生即便走上管理岗位,也会很快被淘汰。

(三)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熟练地用口头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以实现信息准确传递的一种能力。 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际作用,如工作中的上传下达、即席发言、总结汇报,同时也包括照稿宣读等。 现代行政管理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要有较高的表达技巧,要关注听者的心理感受。 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用人单位对个别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口头表达能力评价过低,特别是口语表达技巧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因此,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技巧的训练,如尊重听者,坚定信心,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注意口语修饰,利用悬念手法,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内容和表达方式等。

(四)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是办公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几乎所有工作岗位都需借助计算机处理业务、获取信息和与外界沟通。 特别是管理岗位,对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 但就吉林省省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计算机操作能力还没有被当做重要能力来培养,因此很多毕业生只会利用计算机作简单的文字处理,或利用计算机网络搜索信息,而对电子政务等重要网络办公系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从而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五)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调查研究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作为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这是一种通用能力。 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必须掌握调查研究方法与手段,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应开设“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 但目前吉林省有的省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开设该类课程,也没有组织学生开展过完整的社会调查与研究,该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导致毕业生不懂得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问题时主观随意性较大。

(六)人际协调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业务合作能力,是人与人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以求共同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管理中,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经验和智能,以及与他人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不仅会使个人的生存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存发展,也会使他人积极配合自己的生存发展,还会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 为此,行政管理专业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

(七)外语应用能力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日益加深,众多用人单位的部分管理岗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也提出的新的要求, 如能用外语进行简单但熟练的对话,借助工具书能翻译相应的外文资料。 但是,目前相当多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手中只有一张外语四、六级证书,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翻译能力较低,不仅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而且影响了自身的顺利就业。行政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因此对以上七个方面主要能力的要求都较高。 但不同的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有所差别,各高校可确立自己的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目标,在能力培养上有所侧重,如面向职业教育确立职业教育管理方向,重点培养职业教育管理能力。

二、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拥有以上七种重要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行政管理专业应大力开展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理论知识、政治能力,还包括科学的公共行政理念、依法行政理念、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效率观念等。 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岗位都具有政治引导性,管理人员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下去。 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应注重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并有意识、有能力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 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道德素质是对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 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也是一种服务性工作,而且服务对象具有群体性,有的管理工作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大众性,因此行政管理人员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应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德育为先”的原则,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特别是职业道德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核心是知识素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拥有良好的知识素质。 根据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以及由此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经济学等知识。 为此,高校必须合理地设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其他课程可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变化而随时作出调整。

(四)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情感、信心、意志、气质、性格和韧性等。 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目前,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学生整体心理素质较好,但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也较大,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 受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的决定, 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有效控制情绪,具有良好的适应力,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主动努力塑造完美的人格,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通过开设相应的心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潜在地表现在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 身体素质属于人的自然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体育锻炼、心理素质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因此,高校应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锻炼,学习和生活要保持规律性,并保持科学的饮食、睡眠、娱乐等生活方式,促进身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身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 强,林平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行政管理[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 郭 济,徐双敏. 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冠琼.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