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化痰糖浆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70例临床观察(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探讨清肺化痰糖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7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予静滴红霉素、口服清肺化痰糖浆;对照组38例,仅静滴红霉素。10 d后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血清IgE及肺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控制满意度、总有效率、肺功能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肺化痰糖浆与西药合用能明显降低患儿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血清IgE含量水平,改善患儿肺功能,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的较佳治疗方案。
【关键词】 哮喘; 肺疾病; 支原体感染; 清肺化痰糖浆; 儿童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MP)被认为是与哮喘急性发作、长期难以缓解以及哮喘恶化的病原。住院的哮喘患儿中MP感染率高达18%~58%[1]。国内学者李琳等[2]关于MP肺炎与哮喘患儿HLA?DRB1基因位点频率的研究,认为MP肺炎与哮喘有极为相似的遗传易感性,从基因学的角度证实了MP肺炎有诱发哮喘的可能。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哮喘发病机制存在许多相同的炎性介质,MP感染与哮喘关系密切[3]。肺炎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早期剧烈干咳、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肺部体征以哮鸣音为主,属于中医“哮证”范畴。目前,治疗MP感染均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传统治疗方法首选红霉素;但其用药时间长,副反应较大,患儿常难以坚持治疗。自2003/2008,本院运用自制剂清肺化痰糖浆配合静滴红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哮喘(痰热闭肺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309/200803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儿科。将70例患儿编号,采用抓阄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2~13岁,平均(4.13±3.58)岁;病程最长12 d,最短5 d,平均(7.23±1.21)d。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4]。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为小儿哮喘(痰热闭肺型)[5]。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支气管哮喘;(2)符合中医小儿哮喘痰热闭肺证的诊断依据;(3)年龄2~14岁;(4)血MP?Ab(+)或MP?Ab(±)。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2)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静滴红霉素(大连美罗制药厂,批号:H2102l678),每日1次,配合口服清肺化痰糖浆[由潍坊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准文号:潍卫药制字(1998)Z014093]。药物组成:炙瓜蒌、石膏、知母、葶苈子、丹皮、桃仁、天竺黄、地龙、蒲公英、败酱草、郁金等)。用法:3岁以下每次10 mL,3~7岁每次15 mL,~10岁每次20 mL,10岁以上每次25 mL,每日3次,饭后口服;对照组仅静滴红霉素,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0 d。
1.6 观察指标
1.6.1 安全性指标 一般症状、体格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计数)。
1.6.2 疗效观察指标 采用Pharnacia Unicap及其配套试剂按其要求检测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R)。
1.7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GOAL评分方法[6]判断,分为哮喘控制满意、控制良好、控制不好三级:(1)控制满意:哮喘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2)控制良好:哮喘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减轻;(3)控制不好:哮喘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略有减轻或无明显减轻,甚或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1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方差齐且符合正态分布者两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q检验;计量资料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