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局部皮瓣在耳廓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一)

局部皮瓣在耳廓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耳廓瘢痕疙瘩形成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48例(50耳)耳廓瘢痕疙瘩行手术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术中应用改良菱形皮瓣27耳,皮下蒂“风筝”皮瓣23耳。手术切口缝合后,即刻向切口周围组织用稀释的曲安奈德注射液(2-4mg)少量浸润注射,伤口7天拆线。结果:2例耳轮处应用“风筝”皮瓣的尖端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良好:5例手术后3个月时瘢痕疙瘩有复发趋势,应局部注射稀释曲安奈德后好转。手术后术耳均能保持耳廓原有自然轮廓及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结论:该手术术中切除耳廓瘢痕疙瘩,行局部皮瓣转移术,术中修补局部瘢痕疙瘩切除后所造成的皮肤缺损,术后保持耳廓自然解剖形态,不影响耳廓美观;手术过程简单,容易掌握,是良好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瘢痕疙瘩;外耳廓;局部皮瓣;手术治疗

瘢痕疙瘩是由大量的胶原增生、堆积、表现为过度生长的一类病理性瘢痕,其形成机制尚未明了。耳部是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耳廓瘢痕疙瘩临床上常见于穿耳孔美容术后引起耳垂、耳轮等处的局部瘢痕增生,并有逐渐增长趋势,严重影响耳廓外形美观。耳廓的形状较为特殊,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必须要兼顾外耳形状,这是耳廓瘢痕疙瘩手术治疗的特殊性,也是患者治疗心情迫切、往往愿意接受手术的原因。常规耳科手术如瘢痕疙瘩较大,切除后皮肤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势必造成耳垂、耳轮变形;且瘢痕疙瘩局部切除,皮肤缺损处直接拉拢缝合,切口处张力加大,影响术后伤口愈合,也是造成术后瘢痕疙瘩复发的原因之一。从2008年4月起至今,我们为48例(50耳)因穿耳孔后耳廓瘢痕疙瘩形成,手术切除后如局部直接拉拢缝合容易引起耳部变形的患者行耳廓瘢痕疙瘩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成形术,术后即刻用激素类药物局部少量注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48例(50耳),全部为女性患者,病史10个月-3年,年龄18-53岁,均由于穿耳孔美容术后引起耳廓瘢痕疙瘩生长。其中左耳28耳(耳垂18例,耳轮10例),右耳22耳(耳垂13例,耳轮9例),瘢痕疙瘩从1×1cm-3.5×3cm大小不等,质韧、暗红色、基底大,突起于皮肤表面,疼痛瘙痒。
1.2手术方法:患者仰卧偏头位,术耳向上,常规消毒铺单。手术应用局部浸润麻醉,术中彻底切除瘢痕组织,尽量保留健康皮肤,于皮下脂肪层分离皮瓣,皮瓣的局部转移要根据术中周围皮肤的松弛度灵活掌握。(1)皮下蒂“风筝”皮瓣:是一种改进的“V-Y”皮瓣,皮下蒂不含知名动脉。皮瓣设计应选择在皮肤松弛的部位,皮瓣推进须在无张力下进行,还应注意切口方向尽量与皮纹方向一致。皮瓣是通过推进皮下蒂的方式覆盖创面的,表面皮肤没有旋转和扭曲,因此转移后局部平整,无“猫耳”等畸形产生,可取得很好的美容效果。本组病例19例耳轮处瘢痕疙瘩采用单侧或双侧“风筝”皮瓣完成。(2)菱形皮瓣是根据它所覆盖的缺损的形状来命名的。皮瓣利用缺损临近处的皮肤,采取旋转和推进相结合的方式直接覆盖缺损区,属于一种易位皮瓣。改良菱形皮瓣是菱形皮瓣变化的一种,可用于圆形或近似圆形缺损的修复。所有手术术中止血要彻底,缝合间距要适当,过紧易引起皮肤坏死;手术切口缝合后,应用8万单位庆大霉素加等量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并即刻于切口周围用稀释的曲安奈德注射液(2~4mg)少量浸润注射,术后7天拆线,口服抗生素3天,定期复查,必要时可于手术后3个月内局部重复注射稀释曲安奈德注射液。

2结果
58例(60耳)患者应用上述手术方法,2例耳轮处应用“风筝”皮瓣皮瓣尖端有皮肤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术后耳垂、耳轮均保持原有形态,达到耳廓美观的目的。随访至今,有5例手术后3个月时局部瘢痕有复发趋势,经局部注射稀释曲安奈德后好转,患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