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关系生命周期中的服务管理(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以护患关系生命周期为线索,分析各个时期的特征,分析护理服务行为的各种特性,提出工作行为管理策略。
【关键词】 服务特性;护患关系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护理管理;护患关系
服务产生于人和机器设备与顾客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机联系,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行为,形成一定的活动过程[1]。随着患者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如果护士仅凭自己的经验去处理会显得护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所以认识服务行为在护患关系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护患关系生命周期的特征
护患关系生命周期是指护士与患者从建立服务关系到终止的全过程,它反映护患关系水平随时间变化演变的发展轨迹。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1.1 初始阶段的不确定性
患者选择医院就医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医院的口碑,医生的工作能力,医院的硬件设备等,而护理服务的质量不是患者就医的首选因素。病人初入病房时,首先是了解自己的主管医生是谁,其技术如何,反而对其接触最密切的人―护士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谁是自己的责任护士,对护士的专业技能的知晓也就无从谈起。
1.2 工作阶段的双重性
在护理工作中,每一项护理操作都是与病人互动的,需要病人的参与,存在着一个双重性,涉及到护理服务和病人理解配合两方面。
病人认为到医院就医是一种消费行为,和商品消费类似,有时在接受服务时就会忽略护理工作的专业性。病人可以感知到的是一个可接受的、与产出相关的技术质量和与过程相关的功能质量。若病人对自己所理解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将促进护患关系向良好态势发展,是关系生命周期良好循环;如果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服务相比不值,可能会导致这段关系恶化甚至结束。
另一方面,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接受服务的方式不同,也会引起认识上的偏差。如果病人能够理解这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和方法,就愿意配合,服务的开展就会很顺利。如果病人对这些护理操作不能理解甚至不接受,在开展的过程中就会有障碍,可能导致病人对服务的不满意。
1.3 结束期的衰退性
随着病人病情的好转,护患关系将进入结束期。此时的治疗工作会逐渐减少,护士对即将出院的病人关注程度也会减少,之前良好的护患关系会伴随着病人出院而结束。如果之前服务质量有问题在此期很难挽回,护士在采取补救措施也很被动,甚至还有可能存在一个负面的宣传。
2 护理服务的特性
护理服务是一种无形的特殊商品,它具有很多有形产品所不具有的特性。
2.1 不可感知性
不可感知性是指服务的特质和组成一般是无形的,让人无法触摸或者凭视觉感觉到他的存在[2],护理行为本身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不容忽视,有些操作是不能随病人而愿的,比如注射时药物本身的刺激所造成的疼痛,是不能因为护理技术质量好坏而完全消失的。当病人康复时觉得是因为医生医术精湛,甚少感知到护理服务为其所带来的利益,或是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感知到。
2.2 主观性
护理工作服务对象是人,由于个体文化差异、生活背景等不同,对护理服务的评判也不同。目前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评判标准一般是凭患者的主观感受,很难有量化的指标,如科室里病人较多时,护士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病人的时间相对减少,病人就会觉得护士没有足够的重视自己,从而影响其评判结果。
2.3 不可存储性
服务是一次性的,不论是时间上或空间上都是不能存储的。例如医院本月的空床位就不能留到下月床位满员时使用。
2.4 质量不可筛选性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患者都参与到其中,服务质量的控制无法像有形商品一样,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质量筛选,防止不合格产品到达患者手里,这就要求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