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肝为本,从五脏论治抽动―秽语综合征(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抽动―秽语综合征病本在肝,又关乎五脏。以肝为本,从五脏论治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附5则案例以资印证。
【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以肝为本 治疗方法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科常见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摇头、皱眉、眨眼、搐鼻、撮口、耸肩、踢腿、腹部肌肉抽动及吭咯清嗓或骂人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因病因不明,故西医对其无特殊疗法。而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现代著名儿科医家刘弼臣认为当属中医学之“肝风证”范畴。该病虽临床表现复杂,但多数患儿以眨眼为首发症状,且以不自主抽动为其主要表现。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素问・风论》云:“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本病其本在肝。而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之门户;肾主骨,开窍于耳和二阴,肝肾同源,其病常累及于肝;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志过极,易生心火,心肝为母子关系,子病及母。说明本病发病本源于肝,又关乎五脏。故其治疗当以肝为本,从五脏论治。
1 以肝为本,养血熄风,从本论治
韩某,男,9岁,2006年9月12日初诊。频繁眨眼、皱眉半年,伴摇头、耸肩两月余,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曾做脑电图未见异常。西医予补钙等治疗未效。笔者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证属肝风内动,治当以肝为本、养血柔肝、平肝熄风。方用养血平肝熄风汤:天麻8 g、钩藤10 g、菊花10 g、僵蚕8 g、全蝎3 g、石决明20 g、珍珠母20 g、生龙骨20 g、防风8 g、当归6 g、白芍10 g、生地黄15 g、川芎6 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40剂,诸症消失而病愈。
按: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宋代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该患儿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肝常有余,疏泄失常,肝不藏血,目失所养,故频繁眨眼、皱眉;肝之藏血失司,血虚生风,风胜则动,故见摇头、耸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以养血柔肝,平肝熄风。方中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柔肝熄风;天麻、钩藤、菊花、僵蚕、全蝎、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防风平肝潜阳,镇肝熄风。全方以肝为本,养血熄风,从肝论治,故定名为养血平肝熄风汤。
2以肝为本,扶土抑木,从脾论治
彭某,男,8岁,2006年8月7日初诊。患儿平素体弱多病,乏力纳差,面色萎黄,近两月眨眼、搐鼻、撮口、耸肩、时而吭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证属脾虚肝亢。治当以肝为本,扶土抑木,从脾论治。方用养血平肝熄风汤加太子参15 g、白术8 g、茯苓 8 g、炙甘草5 g、鸡内金8 g、枳壳6 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1月而病愈。
按:患儿平素体弱多病,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见乏力纳差,面色萎黄;脾属土,肝属木,相互生克制化。病久则土衰,土衰则木横,木横则土益衰,土败木贼,肝木亢逆而乘脾土,脾失健运,湿浊内停,湿聚成痰,风痰引动,此即所谓的“土虚木摇”,故见眨眼、撮口、耸肩、吭喀;脾属土,肺属金,脾虚则土不生金,肺开窍于鼻,故见搐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虚之象。古人治肝,当先实脾。明・万全《幼科发挥》曰:“脾虚生风,虚则补之。”故以养血平肝熄风汤养血柔肝,平肝熄风;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土养胃;鸡内金、枳壳消积导滞、运脾和胃。诸药合用,有扶土抑木、缓肝理脾、柔肝熄风、木郁达之之效。全方体现了以肝为本、从脾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