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食欲辨证述要(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食欲辨证是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故以“能食、不能食”和“欲食、不欲食”作为线索,通过总结、归纳《伤寒论》中描述食欲状况的条文,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
【关键词】 《伤寒论 食欲 辨证
胃气盛衰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结合食欲状况诊断疾病,尤其是通过食欲变化对胃气盛衰的反映来辨证疾病,具有中医特色。《伤寒论》对食欲状况的描述内容详实,重点突出。书中以食量的多少、食欲的有无及进食过程中发生的病理反应等为依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本文试以能食、不能食和欲食、不欲食为线索,对食欲状况的辨证进行归纳分析。
1 《伤寒论》对食欲状况的描述
《伤寒论》六经各篇均有对食欲状况的分布描述,其中大多数是病人的主诉症状,如不能食、不欲食、能食、欲得食等。
(1)不能食 指多种原因所致的不能受纳饮食或惧进饮食。《伤寒论》中载有关“不能食”见于太阳、阳明和厥阴篇中,有口不能食(120条)、呕不能食(185条)、胀满不能食(209条)、反不能食(215条)、饥不能食(228条)、干呕不能食(266条)等(本文所引条目和序次均据《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版)。太阳篇之“不能食”并非太阳本经之证,而是误下、误吐后的变证;厥阴篇所述是胃气垂绝的危象,总属死证;惟阳明篇中之“不能食”最多,均为阳明本经之证,但在证候性质上,寒热虚实各异,临床当须辨清。
(2)不欲食 亦称纳差、纳呆,指不思饮食,食欲不振。《伤寒论》中典型的不欲食症状见于少阳胆热气郁证的“嘿嘿不欲饮食”(96条)、“口不欲食”(148条)以及厥阴病提纲证寒热虚实错杂的“饥而不欲食”(326条)。厥阴为“少气多血”之经,病则气更少,血亦不足,虚风内生,风本消物,故嘈杂似饥,但虚风不杀谷,土被木伐,则不欲饮食。少阳病中的“不欲食”是由于少阳木郁,木不疏土,故有疏泄失职证候特点的出现。“不欲食”较“不能食”病情轻浅,二者均为食欲减退。
(3)能食 指食纳亢进,饮食倍于正常,或食不久即感饥饿。《伤寒论》中表现“能食”的有若能食(190条)、能食而咳(198条)、能食者则衄(227条)、虽能食(251条)、反能食而不呕(270条)、当不能食今反能食(332条)、复过一经能食(384条)等条文。能食中有的是胃气和、胃气复的佳象,有的却是胃气败绝的危象,多数情况标志疾病向愈,如“能食者愈”(384条),也有少部分提示病情恶化。
(4)欲得食 即食欲尚可,饮食基本正常的表现。《伤寒论》中反映“欲得食”的有脾胃阴虚证的120条“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脏结证129条“欲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还有阳明水湿郁表自愈证的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痛”。
(5)食入欲呕 指尚有食欲,但食后想吐,甚则食入即吐,终致进食很少或不能进食。如“食谷者哕”(98条)、“食谷欲呕”(243条)、“饮食入口则吐”(324条)、“得食而呕”(338条)、“若食入即吐”(359条)等。以上描述单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食欲状况的轻重缓急。
除以上所述之外,尚有“消谷饮食”(122条)、“水浆不下”(150条)、“食难用饱”(195条)、“不受食”(251条)、“消谷喜饥”(257条)、“食不下”(273条)、“食则吐蛔”(326条)、“人强与谷”与“不能消谷”(398条)等条文,反映出仲景在析症况、探病情方面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2 结合食欲状况进行辨证
《伤寒论》中食欲状况各类症状的分属证候,其病机不外乎寒、热、虚、实,以此为纲观察食欲状况,为辨证提供依据。
2.1 寒证
寒证患者多数不能食。阳明属胃,胃为水谷之海,胃尤赖燥土之分清。若患者脾胃素虚,加之外寒直伤胃阳,或误用苦寒攻下,必致中虚寒盛,阳气衰微,胃气不得通降,阴寒不可化谷。如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190条、191条更是明确指出“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上述可见,阳明虽主燥,病多阳热炽盛,但因中寒而不能食者亦不少,切不可认定阳明之不能食均属实属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