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一)

《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痹证的理、法、方、药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中所创立的有关痹证的理、法、方、药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试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特点等方面作一论述。

【关键词】 金匮要略;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特点

  痹证是由于人体阴阳气血亏虚而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1〕。本文就其《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论述,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特点作一个简要分析。

  1 《金匮要略》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

  1.1 外邪侵袭 早在《内经》就指出了:“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金匮要略》作出了更为详尽的描述:“风湿相搏”,“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汗出入水中”,“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是导致痹证发生最常见的外因。患者坐卧当风,久居湿地,涉水冒寒, 遭受雨淋等感受风寒湿气都可诱发痹证。除了风寒湿这三种常见原因外,感受风热之邪、温热之邪、风寒湿郁久化热又可引起热痹。

  1.2 正气不足   《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感受外邪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正气能否抵御致病邪气。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心肝肾阴阳气血的不足才是导致痹证发生的根本因素。“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趺阳脉浮而滑……”、“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肾,肾伤则萎……”、“血痹阴阳俱微……”。张仲景用了大量的条文说明,正是由于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盛人阳虚等正虚的存在,才导致了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经络而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形成痹证。

  2 《金匮要略》中痹证的辨证分型

  2.1 邪实型

  2.1.1 寒湿型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这是寒湿侵袭人体肺卫肌表的证候,病位在表,因寒性收引,湿性重着,所以患者以恶寒发热,无汗,身重,骨节疼痛为主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与麻黄加术汤证相比,此条病位在里,为寒湿留滞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所致,以关节的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这是寒湿之邪留着于肾经和腰部,阳气闭着不行而致。以腰以下冷痛为主要症状。

  2.1.2 风湿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这是风湿之邪相协侵袭人体肺卫肌表,病位在表,因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与湿邪相合易化热,所以患者出现身疼,发热的症状。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为患者感受风湿之邪流于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且日久化热伤阴所致。病位在里,患者以肢节疼痛肿大,消瘦,短气呕恶,目眩,脚肿如脱为主要症状。

  2.1.3 热盛型 白虎加桂枝汤虽是为温疟而设,但是就其“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的症状而言,也可以把它归于热痹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