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的研究进展(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受体 基因表达
摘要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TF)自70年代发现以来倍受重视,其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具有明显的营养作用。有关TF及其受体的组织分布、蛋白质和基因的分子结构、生长学活性、表达调节等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展现了临床应用前景。
1956年Cohen纯化出第一个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随后陆续发现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5(NT-4/5),构成了神经营养因子(NT-Fs)家族,它们对神经细胞生长、分化有重要作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TF)因最初从鸟的睫状神经节中提取出来,可维持副交感神经节活性而得名,它不属于NTFs家族成员,与其无同源性,属非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F最早由Helfand等在1976年发现,1984年Barbin等从鸡睫状神经元提取获得,并于1989年获得TF cDNA。
1 TF及其受体的组织分布
⑴TF阳性细胞 在中枢神经系统,T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嗅球、小脑皮质下区。体外培养的Ⅰ型胶质细胞也可见TF表达。细胞内定位:胶质细胞主要在胞体、突起呈阴性,神经元细胞在胞核、胞浆呈阴性[1];但亦有不一致的报道[2]。在周围神经系统,TF主要分布在髓鞘/雪旺细胞、睫状神经节;雪旺细胞T呈高水平表达,主要分布于胞体和突起,而核中无阳性反应。
⑵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FR)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小脑TFR-α mRNA水平最高,其他依次为后脑、中脑、丘脑、下丘脑、纹状体、海马、皮质和嗅球,且脑脊液中也存在可溶性TFR-α,在外周组织中以胃髓肌TFR-α mRNA水平最高,其次为皮肤、肺、肠、肾、肝、脾和胸腺。周围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均存在TFR。
2 TF和TFR的分子结构
⑴人类TF(hTF) hTF分子质量为(20-24)×103(20-24 kD),酸性蛋白质,仅在第17位有一个Cys,分子内无二硫键、也无N-糖基化位点和信号及肽,属于细胞内蛋白质,而非分泌蛋白质,与LIF、IL-6、OSM、GOSF等可能同属一个家族,富含α-螺旋结构,具有相似的四螺旋束样空间结构。有A、B、C、D等4个螺旋结构,其C端形成松散的转角和无规则卷曲,B螺旋结构后段和C螺旋结构可能形成蛋白质的疏水核心[3]。
⑵TFR TFR分子质量52×103(52 kD),是由三个亚基(TFR-α、LIFR-β和gp130)构成的复合体。TFR-α是TF的特异结合蛋白质,如果缺损,gp130将与LIF结合,而不与TF结合;人与大鼠TFRα的氨基酸序列有94%的同源性,属非跨膜蛋白质,其借糖基-磷脂酰肌醇键(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lindage,GPI)锚在细胞膜上[4],但可被细胞膜上的磷脂酶裂解因此TFR-α可以结合形式或可溶形式存在[5]。LIFR-β和gp130存在于细胞膜上,参与JAK/TYK偶联,起信号传递作用[6]。TFGN TFR结合过程可能是:TF先与可溶性TFR-α结合,然后再连接LIFR-β和gp130,继而激活JAK/STAT信号传递通路将信号向细胞内传递。
3 TF和TFR-α基因结构
⑴hTF基因 位于第11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属单拷贝基因,编码区长600 bp,两个外显子之前有一个1kb左右的内含子,内含子位于第38-39个氨基酸之间,转录起始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5 bp,此处存在可与转录因子Ⅱ D结合的TATA序列,该序列上游91bp存在jun和fos家族二聚体的结合位点5'-TGAHTCA-3[5,7];终止子后650 bp处有两个聚腺苷酸AATAAT序列,这两个AATAAT系列与保守的AATAAT系列不完全相同,产生编印400核苷酸的3'翻译区。人、兔、大鼠TF同源性达84%左右,而与NGF的同源性却很低。
⑵TFR-α基因 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长度至少35 bp,位于染色体的9P13位置,前两个外显子和第10个外显子含5'、3'非翻译区,第3个外显子编码信号肽,第4个外显子编码Ig样结构域,第5-8个外显子编码细胞因子受体样结构域,第9个外显子编码疏水的GPI识别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