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和谐医患与行政管理培育的关系
详细内容
一、强化教育引导,培育现代医学人文理念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生物医学模式下,追求是治好疾病,对服务中 “ 见病不见人 ” 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在以病人为中心、与患者共同进行医疗活动的新时代,缺少人文精神的服务就显得格外苍白。帮助和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作为以服务人民大众身心健康为根本宗旨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医院。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和引导医务人员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工作任务, 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队伍,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对健康的需求和长远拥有健康的欲望。积极培育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强化教育,开展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自觉树立为生命喝采的心灵悸动。不断强加医德教育,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对病人要多几分理解与尊重,多几分的诚信与责任,让患者在忍受身体痛苦折磨时,能够从医务工作者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
二、突出优质高效,提高为患者服务的质量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医院应当尽量将相关的门诊设置在同一个区域,并制作明显的指示标志,减少患者来回跑路,缩短就诊时间。尽可能多地开展 “ 一站式 ” 服务,减少患者排队候诊时间;建立电子化信息流程,一般检查项目可直接在收费室的电脑上完成划价、收费,患者既省时又少跑路;探索建立劳模健康服务中心、健康体检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 通过诊疗流程的再造,使患者感到细微之处的和谐与温馨。 进一步提高诊疗质量。 积极开展“无痛人流 ”、“ 导乐分娩 ”、“ 术中术后镇痛 ” 以及 “ 腔镜、窥镜、介入 ” 等微创诊疗技术和项目,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诊疗痛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诊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立严格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注重基础质量 ,狠抓环节质量,提高终末质量,不断提高诊疗的安全性 、及时性和有效性,坚决避免发生医疗事故。 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 要把医患沟通视作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主要从三个方面不断强化。一是从尊重患者出发,在对患者称谓、入院宣教、病人隐私、生活照顾、文化需求等细节问题上,体现人文关怀,建立融洽的朋友式医患关系;二是从患者最迫切希望的优质、安全出发,建立 “五谈话”制度,重点对患者入院时、检查用药时、病情变化时、手术治疗时、出院时等环节上进行沟通,让患者看明白病,增加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三是从患者最关注的费用开支出发,建立了价格公开公示、住院费用一日清、门诊费用查询以及大型检查、贵重药品、一日费用清单签字制度,对费用开支医护人员做耐心解释,让病人花放心钱,消除了看病花钱“雾里看花”的疑虑。 进一步创新护理服务。要在深入调查,反复征求患者意见,统一护理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满意病房的 24 字服务方针:“热情接、耐心讲、认真做、细心观、真实记、主动帮、亲切送、热线访 ”,并制定相应规范标准,狠抓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规范、便捷的护理服务。
三、强化制度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管理体系为更好的把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医疗工作之中,要注重机制、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以 “ 三个体系 ” 建设来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规范化建立与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建立了共同负责、分类定责和一岗双责的责任主体,把党政工团和职能部门干部纳入责任主体范围,作为共同任务和职责确定下来,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按照以岗定责的原则,院领导分工负责,一岗双责;院、科两级干部分类定责,层层负责,与综合目标管理融为一体,指标量化,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与月度绩效考核挂钩,干部年终述职,职工年度考评,年底目标管理硬账硬结,进一步促进责任主体责任的到位和落实。建立健全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