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荷塘月色》的曲解与理解(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的一篇著名散文,多年来被选进中学教材,与他的《背影》一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被人们奉为散文中的经典。但近几年来竟被有关人士曲解。文学欣赏应抛开一切的功利目的,用心随朱先生共同受用那无边的荷香月色。
【关键词】荷塘月色曲解理解朱自清
一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与《背影》一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被人们奉为散文中的经典。
所谓经典即历久不衰者也。它虽经过时间的荡涤,人事的变迁,但其间的意蕴却犹如一壶老酒,越发香醇。朱先生的《荷》便属其列。凡是学过此文的人不论他是谁,一提到《荷》,无不口碑称赞,皆曰:此文读罢,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但是如今的文坛,却出现一种怪现象――肢解经典。很多非文学因素充斥其中,文学的审美意蕴被搁置一旁,取而代之的则是“追根究底”。《荷》就是其中一例。诸多的欣赏文章不问它的文学色彩,不品它的内在情感,穷追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由此引发并探讨其写作原因,作者为何心中不静,所写景色的真假实虚等等。更有甚者,连朱先生此时的妻子究竟是何人,她的处境如何都要弄个一清二楚。我们说学术研究固然是好事,深入细致的发掘,更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但在欣赏的文章中也如此地本末倒置,真是
让人感到不解,更可惜了《荷》这样的一篇美文,被人们无端的曲解了。
二
《荷》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的创作。这里我们先抛开创作景物的实虚问题,单来看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散文的环形结构尤为与众不同。全文分内外两条线索:内线――从开篇的心中不静到出门寻静,从荷塘的入静到猛抬头又回到家门的出静,以不静开头,又以不静结尾;外线――由家到路,由路到塘,又由塘回到家,同样的由家起,由家结。在文中,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又可以品出,家是现实世界的代表,荷塘则是一个理想境界,在内线与外线的巧妙结合中,散文全篇又形成了一个由现实到非现实再回到现实的圆。短短的千余字,结构上却如此的天衣无缝,如此的无懈可击,不得不令我们佩服朱先生精妙的创作构思。
可是,对于一篇美文来说,好的构思仅仅是成功的开始,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文
笔乃至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三
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我们可读出全文因愁而起。这份愁不论为何因,我们都能感觉出这愁是淡淡的,或许正是这份淡淡的愁无以排遣,作者才走出家门,走向荷塘;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份淡淡的愁,使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淡淡的,没有浓墨重彩、华贵绮丽,有的仅是细腻清新,似人在默默低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你娓娓道来。
小煤屑路是荷塘与家的连接者。在这条“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路上,作者的心也一点点的由不静恢复到宁静,淡淡的月光似乎给人一种幽冷之感,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又营造了另一番雅致的情形。月下独行,这是心灵的暂时放松,这也是灵魂的片刻假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里,我们不能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规范朱先生,更不能从功利主义出发去歪曲朱先生的想法,而应用一颗平常的心去体味,去理解他。那么,又有谁能够断然地说朱先生笔下的那个月下独行的人不是我们自己呢?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只是为了让自我摘下平日里戴的假面具,自由的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