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牡丹亭》以梦中相识、慕色而亡、人鬼幽媾、还魂复生的“鬼话”实现了对“至情”的诗性表现和哲理体认,在手法与内蕴的契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剧作的情节建构、情境营造、人物设计、形象刻画都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但剧作家的主观意图却并不在于张扬宗教教义。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牡丹亭》中的“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
[关键词]《牡丹亭》;佛教;道教;叙事学
《牡丹亭》以青年男女之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与合理欲望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描绘“慕色而亡”的杜丽娘和与女鬼幽媾的柳梦梅的形象,对佛、道二教以及宋明理学所倡导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了抗议。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正常情感与合理欲望是中外文学曾反复描写过的内容,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历史遗忘,然而,《牡丹亭》却具有超越时空的永久魅力,这与《牡丹亭》善于利用东方宗教智慧进行艺术创造,彰显艺术个性,提升艺术表现力是密不可分的。
利用宗教智慧进行艺术创造并不是汤显祖的独创,但是,《牡丹亭》在利用宗教智慧进行艺术创造上有其独特性,其主要贡献在于:以出无入有、生鬼生神的宗教叙事实现了对“至情”的诗性表现和哲理体认,在手法与内蕴的契合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以“慕色”既能使生者死又能使死者生的“鬼话”象征“至情”超越生死的伟大力量,象征“至情”死而不已的永恒性、人鬼所同的普遍性,从而深化了题旨,彰显了艺术个性,也增强了剧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牡丹亭》的剧情建构与宗教智慧
宗教叙事是《牡丹亭》艺术构思的基本策略和重要特色。人间与冥府、此岸与彼岸的神学构架是《牡丹亭》情节建构的重要基础,转世还魂则是《牡丹亭》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
原始佛教本来是以婆罗门教的对立物的面貌出现的,它否认婆罗门教所宣扬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的教义,不承认宇宙之外有任何超自然物的存在,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神创造世界万物”的学说,带有明显的无神论倾向。可是,原始佛教也信持婆罗门教的“业报轮回”说,而“轮回”说又是建立在灵魂不灭的“转生”说的基础之上的。早期佛教经典《经集》就系统地提出了“业报轮回”说,其中既有“下世”(来世)的存在,还有“地狱”之设,这些学说与有神论显然又是密切相关的。后世的佛教信徒,特别是大乘佛教信徒往往把“佛”――“成道”之后的“佛陀”当作超凡人圣、无所不能的神灵来崇拜。大乘佛教大量吸纳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的鬼神迷信,不断发起“造神运动”,臆造了不计其数的鬼神精怪,被印度哲学家视为“运输各种迷信渣滓的工具”。传人中国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又吸纳了中国民间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真可谓集东方鬼神迷信之大成。我国道教更是全盘接受了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的鬼神迷信,故曾有“鬼道”之称。包含着大量鬼神迷信的佛、道二教在我国长期而广泛的流播,使“三生转世”、“还魂复生”之类的“鬼话”成为民间根深蒂固的信仰。
灵魂不灭、鬼魂托梦、人鬼幽媾、还魂复生的灵异故事常常被我国宗教典籍和小说所采。《牡丹亭》的题材源于《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宗教典籍中的灵异故事也对《牡丹亭》的剧情建构发挥了作用。例如,晋武都守李仲文女儿事、广州守冯孝将女儿事、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事均收入唐代佛教类书《法苑珠林》卷七十五“十恶之三”《邪淫部》,《牡丹亭还魂记题词》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第1页)这说明收入小说和宗教典籍的灵异故事对于《牡丹亭》情节建构发挥了作用。“牡丹亭上三生路”、“月落重生灯再红”的情节建构正是建立在宗教智慧的基础之上的。
佛教典籍收录这类鬼神灵异故事的主要目的一是彰显鬼神信仰,二是宣扬禁欲主义。《法苑珠林》在收录这些人鬼幽媾、还魂复生的故事的同时又反复告诫人们,色欲是祸根,情为色迷即为“邪淫”,“邪淫”乃大恶之一,“恩爱一缚着,牵人人罪门”,“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第537页)。《牡丹亭》选择这类故事作为题材却只是摄取其中灵魂不灭、阴阳两界、人鬼交通的宗教智慧,把“还魂”这一来自我国民间的古老信仰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动力,从而开辟了出入阴阳、沟通人鬼的巨大剧情时空和不可测度的情节走向。
宗教智慧在《牡丹亭》的戏剧情境营造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惊梦》、《寻梦》、《写真》、《诊祟》、《冥判》、《拾画》、《玩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等出既是关涉剧情主线的关键场次,也是最能动人心魄的重点场次,其戏剧情境营造就融入了在我国民间长期流播的宗教智慧。试以经典场次《惊梦》为例来加以说明。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诗人宋玉就在《高唐赋》中描写过楚王与巫山神女的“云雨之梦”,这一表现人与超自然力量相沟通而且与“性”相关的“仙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小说、戏曲名著情境营造的艺术资源和揭示题旨的审美意象。《牡丹亭》中的丽娘之梦显然与这一“仙梦”一脉相承,剧中多次提及巫山云雨、高唐阳台,而且大胆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梦中欢会。但是,汤显祖在营造戏剧情境时不只是停留在“高唐梦”的基础之上,也不只是袭用《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中的梦境描写,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我国梦文化中的宗教智慧,把丽娘的梦境营造成神秘、热烈、绚烂、浪漫的戏剧情境。
青年男女梦见“云雨之事”并不奇怪――梦是被压抑的情感的释放和未能充分实现的欲望的补偿,然而,丽娘梦中的书生并不单纯是情感的投射――丽娘“心所营构之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一个人,而且这个“梦中情人”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这就令人称奇。更令人称奇的是从未谋面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竟然在不同的地点做了几乎相同的梦。第二出《言怀》柳梦梅甫一登场即介绍说:“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惊梦》一出在杜丽娘梦中出现的书生正是柳梦梅,他手持含有象征意味的柳枝,让丽娘作诗赏之,丽娘据此意识到“莫非他日所适之夫姓柳乎?”“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显然是把梦当成了神示天启。丽娘之梦因情而生,但又并非“因情成梦”所能尽释,再强烈的“情”也不可能让现实生活中不相识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识、结合,只有冥冥之中的神灵才能够使从未谋面的青年男女“走进”对方的梦境。“神灵掌梦”、“梦为神示天启”、“梦为灵魂出游”属于原始宗教智慧,但被我国佛道二教所吸收,“梦感神话”在佛道二教的典籍中比比皆是,它成了《牡丹亭》戏剧情境营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和支配性力量,《惊梦》的情境营造融入了“梦感神话”所蕴藏的宗教智慧,没有这一宗教智慧的融入,丽娘之梦就不可能如此神奇,如此浪漫,如此感人。
“梦感神话”不仅营造了神奇、浪漫的戏剧情境,而且这一带有“神性品格”的梦境预示了《牡丹亭》的情节发展趋势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走向。此外,《牡丹亭》还直接以禳解、斋醮、焚修等宗教生活图景来营造戏剧情境,《道觋》、《诊祟》、《魂游》、《秘议》、《回生》等出就是例证,这些戏剧情境因为有了宗教智慧的融入而更显灵动、神奇,别具一格。
二、《牡丹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宗教智慧
《牡丹亭》中的人物有人鬼杂出的特点,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等――柳梦梅、杜丽娘、杜太守、太守夫人甄氏、陈最良、春香、石道姑等之外,还有丽娘的鬼魂、花神和冥府判官等鬼神形象,正是以鬼神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智慧支配了《牡丹亭》的人物形象设计。试以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为例来加以说明。
女主人公杜丽娘由人而鬼、由鬼而人,男主人公柳梦梅亦人亦仙、似痴如狂,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神性品格”,是灵魂不灭、阴阳两界、冲犯着魅等宗教智慧支配着剧作家的这一形象设计。
早在佛道二教诞生之前,我国就有鬼神信仰。佛道二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并使之系统化。宋元以降,鬼神信仰借佛道二教加速向民间普及的世俗化趋势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布,对俗文化的创造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死灵魂不灭,或为神仙而居天庭,或为鬼魂出入幽冥,或入轮回投胎再世,或借尸还魂获得重生。人与鬼虽阴阳悬隔,但却可以来往。有些鬼魂依花附木,携云握雨,与人交接周旋,直至还魂复生。这类“鬼话”、“仙话”在我国佛道二教的典籍中俯拾即是。正是这一包含着惊人的想象力的宗教智慧为杜丽娘慕色而亡、一灵不散、终得“回生”的奇特经历提供了蓝本。也正是人鬼交通、幽明互摄的宗教智慧为柳生与鬼魂幽媾而不疑、开棺负尸而不骇、拾画玩真、叫之拜之、如痴似狂的形象设计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