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现代荒原上的西绪福斯 ――试论海明威小说蕴含的存在主义主题(一)

现代荒原上的西绪福斯 ――试论海明威小说蕴含的存在主义主题(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以“冰山原理”著称于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不但是一位小说艺术的风格大师,而且是一位密切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积极探索人生道德准则的严肃而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以一个诚实的摄影师的权威将彼时彼地的事物记录下来,他还使我们窥见了永恒的普遍的真理。海明威对战争、暴力、失败、横死的感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打不败”精神则赋予了世界一种新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内涵。

[关键词] 战争;创伤;横死;觉醒;选择;行动准则;抗争;道义胜利


Abstract: “For his powerful style-forming mastery of the art of modern narration”,Hemingway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1954 and is still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major American novelist of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The works of Hemingway ,portraying as they do the dilemma of modern man utterly thrown upon himself for survival in an indifferent world,reveal man’s impotence and his despairing courage to assert himself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Antagonism toward institutions and alienation from society and its values and traditions,and insistence on the sanctity of the individual---all this Hemingway conveyed in a figurative style and his philosophy corresponded to the Existentialism in the modern West.

Key Words: war ; poignancy ; violent death ; awakening ; selection ; code of conduct ; resistance ; moral triumph.


曾有不少美国评论家说,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是些“冥顽不灵、只会说单音词的呆子”,是“哑牛”,是“炮灰”,是“事事都听候别人来安排的一类人”; ①也有不少评论家说,海明威是“美国作家中最没有哲学意识”的作家。②

其实,海明威一直都反对凭抽象概念进行创作,强调真正的创作是将个人的具体经验直接传达给读者,“抓住你真正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你以为感受到的东西。”③海明威的小说并不缺乏思想深度,恰恰相反,其小说中描写的事物、塑造的形象超越了它们的时间性而成为普遍意义上的象征。海明威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悟是敏锐的、深刻的、蕴藉的,这些饱满的思想无声无形地寓于其作品的具体人物、情节和场面之中。只要认真阅读,那些对生活有着深切体验的人们就能非常自然地从他那简约利落又貌似枯干的语句中领悟出逝去韶光里的苦难辛酸与短暂的快乐光荣……

海明威对全凭想象或文献资料进行创作毫无兴趣,而是一心一意致力于准确地描绘他本人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画面,如战争、打猎、钓鱼、斗牛、划雪、饮酒和做爱,等等。他的大部分作品,形象鲜明生动,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读者常常犹如身临其境般地看到咖啡煮好、鱼被捕捉和人被枪毙等具体过程。海明威小说的“地域性”也特别明确,当它们被改编成电影时,导演往往无需做多大改动;在描绘巴黎沙龙、阵地炮火、密执安、意大利或非洲山川等方面,再没有一个美国作家像他那样具有如此绘声绘色的功力。

海明威不但真诚地讲述了他那个时代的故事,而且按照他对世界的认识及其人生哲学阐释了它们的特定内涵与寓意。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战前长大成人的,那时的西方社会还在宣扬高尚人性和上帝的君临,人们不但有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憧憬,而且有长久以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稳固的社会秩序;然而,战争的无常、血腥、残酷与恐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道德沦丧、行为准则混乱,使战后一代人认识到社会存在的虚幻性: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生活里没有法规,也没有信仰,每个人必须重新开始――天下大乱之后的无所适从……这就是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所面临的尴尬与荒谬。“迷惘的一代”就是专指那些由于战争的创痛而迷失生活方向、无路可走的一代人。

海明威认为,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冷酷的地方――虚空地带,这个世界毫无意义,也毫无前途。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处在一个不抗争就不能生存的环境里,而他们的抗争又常常是失败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暴力、挫折、失败、幻灭和横死。海明威小说着力描写这些身处恶劣环境中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检验人的生存状况;他惯于把作品中的人物设置在一个困境中,以便考验和察看他们的勇气、胆识和自我完整性。海明威小说中的常见主题就是死亡,而“人的本质及其永恒不变的悲剧性”④则是其一切作品的主旋律。正如他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所表白的那样:“一切故事……以死亡结束,谁不告诉你这个结尾,谁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讲故事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海明威小说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他的反应与感受。


一、永恒的苦难

我不是向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膜拜。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一)战争暴力的创痛

海明威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战争有深刻的体验,所以他一辈子都有在写战争。海明威笔下的战争,主要由两类小说展现出来:一类是直接描写战争和战争罪恶的;另一类是描写延伸了的“战争”,即暴力。

海明威直接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品,自然要数《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是在意大利战地救护队担任中尉的美国青年亨利,他在战争中负伤。这不幸遭遇的后果要么是他晚上睡不着,除非停止思想;要么是一睡着就做恶梦。在米兰医院休养时,他爱上了一个英国护士,她叫凯瑟琳.巴莱特,是个有求必应的年轻女人。伤好以后,亨利又回到前线,可惜在一次混乱的撤退途中,为了保全生命,不得不开小差。他和凯瑟琳逃到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不料,凯瑟琳却死于难产。亨利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在这部小说里,作家通过描写战争中的几个侧面来揭示这样一个主题:战争给人带来死亡、带来厄运,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灾难。战争,显然成了人类社会中邪恶的象征。作家同时也意识到:在一个战乱不休的世界上,爱情――无论是逢场作戏的还是真心实意的――只能是一种生物的“圈套”。⑤身临各式各样的“圈套”和“陷阱”,可以说是海明威笔下主人公的典型处境。海明威似乎在说,一个人总是掉到陷阱里:不是生理上的陷阱,就是社会上的陷阱;不管是那条路,反正只有坏结果,此外也没有别的路。在《永别了,武器》和其他许多作品中,海明威的主人公总是生活在一个冷漠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世界上。总之,人的处境,就像亨利所目睹过的“在着了火的木头上逃命的蚂蚁”的结局,无论你怎样努力奔命,到末了还是“全部跌入火中,被活活地烧死”;⑥在这样一种“世界末日”面前,再好的人都不免死于非命,“世界杀死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⑦这就是亨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说,这是海明威通过小说主人公传达出的对那个战乱中的世界的独特感悟。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在作品中妥善处理了个人与全局、爱情与责任之间的矛盾,”⑧赞颂了乔顿这样的为反对法斯主义而英勇奋战、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民主战士。但是,海明威没有把反法西斯战争理想化,他不仅描写了整个战争的残酷性,而且还着意表明:革命的阵营中同样有蛀虫,有内乱。并且,主人公乔顿的处境仍旧是冷漠的:故意与他为难的大自然(比如那场不该下的大雪),比游击队强大得多的敌军,突然变更了的军事行动,等等。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乔顿经历了若干无法挽回的危局,随时都有一种失败感袭上心头。并且,这也再一次验证了海明威对人类战争复杂性的体悟:战争死神对善良者与邪恶者、懦夫和勇士不加任何区分,“不偏不倚,一律看待”。更进一步说,“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海明威遣责的不是参加战争的人,也不是制造战争的罪魁祸首,而是战争的种种罪恶和愚蠢,仿佛这一切是命运所致。”⑨在海明威看来,凡是战争都是残酷和愚蠢的,它们充满了邪恶与恐怖,其巨大破坏力是人们难以预测和控制的,所以他从根本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也许,这正是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扉页上摘引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1或1572-1631年,英国玄学派诗人;引文出自他1623年写的《祈祷文集》第17篇。)那句话――“……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绝对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鸣。”――的最好注解。这是一种对人生、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悲悯。于是,小说的内涵在这里便超越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战争,从而具备了一种永恒性的启示意蕴。

对人间的暴力,海明威同样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悟,这在其小说集《在我们时代里》以及“尼克”系列小说中完全可以看出。海明威笔下的暴力世界有潜在的,有实在的,短篇小说《拳击家》、《五万元》、《没有被斗败的人》、《杀人者》、《赌徒、修女和收音机》,以及长篇小说《有钱的和没钱的》等等作品,反映的就是暴力世界的一些侧面。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所面对的仍旧是险象环生与危机四伏,失败与横死的厄运始终笼罩在他们头上。海明威对暴力的描写是注重事实的,完全客观的;他不做任何评论,也不悲天悯人或溺于情感,因此,其作品对世界的冷酷与无情描绘得就更加摄人心魄。

战争与暴力留下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有心灵深处难以抚平的创伤。因此,在海明威的小说世界里,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外部世界,一个敌视人的、不驯服的外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总是处于逆境之中,随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有的来自冷漠的大自然本身,更多的则来自这个敌对世界里的其他人,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身处如此困境,人们自然感到紧张、焦虑、苦闷与孤独,厌倦、恐惧甚至绝望情绪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又应验了存在主义所描述的那个“异己的世界”。

(二)荒诞的世界

“荒诞”,《简略牛津词典》(The 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1965)这样解释:

荒诞:1、[音乐]不和谐。

2、与理智或妥当不合拍;现代用法中指明显地不合理,因此可笑,愚蠢。

显然,我们这里谈的“荒诞”与音乐无关,而是专指第二种意思。

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总结了荒诞感觉降临的四种方式:

1、许多人生活的机械性可能引起他们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目的;这暗示了荒诞。

2、强烈的时间流逝感,或承认时间是一种毁灭力量。

3、一种被遗留在异己世界的感觉。

4、与他人的隔离感。⑩

海明威小说中最常见的世界,即那个充满了战争与暴力、混乱而敌视人的世界,留给人们的正是一种荒诞的感觉与印象;这也恰好对应了加缪的后两种分析。

在海明威笔下,那个世界中的一切都失去了常态,呈现出畸形与混乱,栖身其中的人则对这一切无能为力。在《永别了,武器》中,我们看到:秋雨潇潇,河水泛滥,战斗在混乱地进行着;暂时的胜利是侥幸的;溃逃的士兵有时连敌我都无法分清。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发起总攻的前夜,反法西斯的军队因指挥官的互不协调而不知所措。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和平环境里的人们仍然是没头没脑地冲动着、糊里糊涂地忙乱着。《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连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赴欧参战这样关系个人生死的大事都不曾思索过,当凯瑟琳问起时,他却说:“我也不知道……并不是每件事都有解释的。”(11)亨利的话道出了这个非理性世界的愚蠢与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