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
详细内容
《祝福》、《离婚》、《伤逝》是鲁迅二一}一年代中期创作的三部反映中国妇女命运的小说。三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善良勤劳的样林嫂,还是大胆泼辣的爱姑,或是果敢又脆弱的子君,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妇女,如何才能从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一)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本分的农村妇女,丈夫死后不愿再嫁,便逃到鲁镇帮佣,只希望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因此,当她暂时做稳了奴隶,“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地劳作时,口角边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但不久便被婆家劫回,牲口一样卖到了深山里。她曾头撞桌角,以死来反抗这被逼再嫁的命运。和同类的农村劳动妇女相比,祥林嫂在这点上可说是一个抗争命运的勇敢者。但她的这种抗争,分明是信守着传统的“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观念。她认定了生是夫家人,死也要做夫家鬼,她“反抗”时额角上留下的那块疤痕,实则正是传统女性所谓“贞节”观念的标记。因此她才将其一生辛劳所得用来捐一条门槛,以洗测因再嫁而带来的“罪孽”。但这最终未能改变她的悲剧命运。来自社会和自身的传统封建意识,将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生活的绝境,终使她怀着对另一世界的恐惧走向了死亡。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和祥林嫂不同的性格特征。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同是农村妇女,爱姑身上要比祥林嫂多些野性,多些反抗精神。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使爱姑同样意识不到她的真正对头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而以为欺压她的只是丈夫“小畜牲”和公公“老畜牲”。她的反抗也只是因为自己本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丈夫却要弃她另寻新欢,所以她必须拚命争得合法夫人的地位。可见,在爱姑貌似解放的野蛮性格背后,遵从倍守的仍是“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她的反抗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抗。 《伤逝》中的子君是一个不同于祥林嫂和爱姑的知识女性。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鼓舞下,她曾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庄严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与涓生一同走上了反封建势力、争恋爱自由的道路。经过艰苦而孤独的斗争他们获得了自由、自主的爱情,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但这小小的胜利却也是悲剧的开端子君将他们爱的小窝作为奋斗的终点,整日沉醉于爱的享乐中。加之她“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传统的女子治内的思想又禁锢了她的头脑。她满足于承担家务劳动,没有求得经济独立的愿望,只一心安于做涓生的依附品,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因此,当要继续前行的丈夫说出“我已不爱你了”时,早已丧失了自己支配自己信念的子君竟惊慌不知所措,最后只好重新回到父亲身边,在威严和冷眼中,在无爱的人间恺饱而死。 子君与涓生的悲剧,既来自于外界社会的种种压力,更来自于自身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个性解放”只局限于争取个人的婚姻自主,而脱离了社会与群体的解放,因而他们的奋斗必然是失败的。从子君的角度而言,她的勇敢、她的反抗精神也只限于争取恋爱、婚姻自由时有非凡的勇气,她的最高理想也就是与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根深蒂固的传统“夫权”思想,使她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于由涓生养活的依附地位。她是以牺牲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去爱涓生的,她的爱只能是一种依附性的爱、一种必然失败的爱。可见,尽管子君比祥林嫂和爱姑的反叛意识更为强烈、更为自觉,但传统思想对她的深刻影响也致使她走上了无可挽回的悲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