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思想是MALL经营最高门槛(一)
详细内容
铜锣湾集团公司总裁陈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对摩尔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我更不会等所有的人对摩尔完全理解了再去经营;恰恰相反,铜锣湾正是抓住了人们对摩尔的不了解、不理解形成的时间差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在当今中国商业领域,没有比摩尔门槛更高、更具挑战性和更有发展潜力的业态。摩尔的门槛不在资金,不在地产、楼盘等经营场地,而在超乎寻常的经营理念。铜锣湾无以复制的是企业思想,无从复制的是核心竞争力――是思想成就了铜锣湾。”
从被模仿到别人难以模仿
约陈智采访是件困难的事。几次更改时间后,他终于打来电话说:“晚上8时30分,在圣廷苑一楼咖啡厅见面。”记者提前两分钟赶到的时候,陈智已坐在那里。朦胧的灯光下,陈智的微笑格外亲切。
“我喜欢咖啡厅,这里能梳理纷乱的思绪。”陈智的特点犹如他的名字,思考、思索是陈智生命中最快乐的部分。陈智1966年生于广东湛江,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在家中排行最小。陈智从小聪明好学,1988年从广东商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深圳一家商业集团做会计。1990年,陈智拿着全家人凑的10万元钱下海经商。
当时的深圳,零售商业尚处于“原始状态”,传统百货商场一统天下。善于学习的陈智从香港人经营的专卖店受到启发,很快就在罗湖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服装专卖店。专卖店受到当时深圳人的热烈追捧,仅仅一年时间,陈智就赚了100万元。1992年,专卖店业态开始火遍深圳,单店利润下降。陈智决定将服装专卖店升级为布料及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然而不久“市场”又泛滥起来。陈智之后在深圳华强北路开了一家面积数千平方米的电器专业市场,称“国际电器城”。与“专卖店”和“市场”遭遇的命运如出一辙,“城”的概念再次被快速模仿,直到出现“海鲜城”、“洗脚城”。
1995年,陈智去了美国。他发现一种叫“MALL”的购物中心,陈智顿悟自己下一步的商业机遇和使命。1997年,陈智租下华发北的三幢厂房,开始了“造摩行动”。“从‘店’、‘市场’、‘城’,到‘摩尔’,不是简单地将卖场越开越大,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陈智说:“‘铜锣湾’是从600多个备选名字中选出的,当中国第一个MALL在深圳出现的时候,我为终于找到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先进业态兴奋不已,我知道再也不怕别人简单复制自己的经营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