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内忧外患崎岖路过(一)
详细内容
在google上输入汽车自主品牌,一共有97万多条信息。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自主品牌已成为2005年度行业内最响亮的标志性用语。不过,到底何为自主品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由中国汽车人自己主导研发、生产、销售的汽车品牌,才真的能进入自主品牌的队伍中。这支队伍中,不乏奇瑞、吉利等轿车企业,也包括宇通、金龙等客车企业,更少不了一汽解放、中国重汽这些和中国汽车工业同龄的卡车企业。回顾他们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无不走着内搞自主研发,外拓国际市场两条道路。
研发路在压力和黑暗中摸索
前不久结束的上海车展,对所有关心民族汽车工业的人而言,无疑是打了一针兴奋剂。长安CV9、华晨M2、吉利城堡、比亚迪F3、江淮Vision,还有奇瑞一口气拿出的五款全新汽车自主品牌的集体亮相,让人们重新找回了民族汽车的感觉。今年初,宇通推出的以圆为核心元素的新车型更是给客车行业传统的方方正正的观念重新洗了一遍脑。而早在去年,重卡行业更是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赛,一汽的奥威、中国重汽的HOWO7系列,都成为当时行业内最为叫好的产品。不过,在一片热闹景象的背后,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市场压力亦动力
近年来之所以呈现出民族品牌热衷自主研发的现象,主要是市场压力造成的。一方面,如今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当初需要排队找关系才能买车的状况,消费者已牢牢抓住市场的发言权。汽车的性价比如何?外形设计是否符合个人身份?这些都成为消费者购车前要列入到考虑范围之内的主要因素。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就不得不加大力量搞研发,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新的车型,把消费者吸引到自己的帐下。另一方面,上面提到的这些企业大多没有和国际汽车集团擦出合资合作的火花。由于名额的限制,国际汽车集团选择的合作伙伴范围较小。在国内只做单一市场或者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受到外资企业的青睐。既然拿不到现成的产品,这些企业也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研发产品。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在商用车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大多数企业不愿因为合资而放弃自己的品牌。这类企业既然无法和外资企业走到一起,就只能成为竞争对手。面对外来的压力,力主民族品牌的企业只有加强自我的修炼,通过自主产品创新迎接竞争对手的挑战。对于刚刚成长起来的民族品牌而言,现阶段要做的是将来自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转化为动力,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