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爷
详细内容
富爷姓富,可生在贫苦人家,十二岁就给人家打短工,没少吃苦。他天性聪明,手脚灵活,好动脑子,什么难办的事儿到了他那里,总会得到解决。就说盖房吧,别人动工都得找木匠请瓦匠,人家父子俩一个人没找,不到一个月,自己盖起来五间大瓦房。再说这摩托车吧,先前谁也没见过,他推过来骑上就走,有毛病抠嗤抠嗤就好。因此人们送给他外号“富能人儿”。在生产队,它不仅天天干轻活,还总是拿头等分,尽管有人看着憋气,那也白搭。
自打生产队解体后,他的才能更得到了发挥。他先是承包了队里的农机具,忙时为村民耕地、播种、收割,闲时跑运输。后又建起修理厂,不但修理农用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还经营起汽车配件,研发各种实用的小农具。尤其是俩儿子都大学毕业后,给他的聪明脑袋又充了电,修理厂扩大为修造厂,从只能生产小型农机具的小加工厂发展到生产精密仪器的现代化企业,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走向了国外。他这个过去被人称为“富能人儿”的庄稼汉此时还真成了家趁数百万的“富爷”。
富爷六十大寿那天,他请企业所有员工喝酒,不仅不收一份礼,还给每个员工发一个红包,感谢员工对他的支持,并当众宣布将厂长的位子让给儿子,自己退居二线。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挺惊讶,老爷子身体这么棒,为啥要退二线?
富爷说,“社会发展这么快,科学技术这么进步,我这个近乎文盲的老家伙早就觉得力不从心了,与其这么费尽巴拉的硬撑着,倒不如让年轻人干好。国家规定六十岁退休,从打十二岁给人打短算起,我这工龄也快五十年了,我也该享享清福了!”
退休后的富爷,每天照样按时起床,出去打打拳,散散步,偶尔也上厂子转一圈。有人见他有钱,拉他去打麻将、玩扑克,他一看都是“带响”的,掉头就走。这些人背后骂他“小气鬼”“看财奴”,不会享受。可他呢,爱说啥说啥,就是不上套。
一天,他见到几个老头在村外树林子里拉二胡,又唱歌又唱戏的,有说有笑,心里非常佩服。想到自己这些年整天忙里忙外,连最喜欢的京剧、评剧都没听过一出,真觉得有点遗憾。见到这些老朋友,他简直是遇到了知音。他自己出钱购置了各种新乐器、便携式扩音机、光盘、歌谱架等设备,每天用电动三轮拉去拉回。和老朋友们学拉琴、练发声,唱大家喜欢的老歌,也学些新歌,一天下来乐乐呵呵,吃的香睡得好,心里别提多高兴啦。
转眼天凉了,有的老同志腰腿不好,在外边活动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富爷又有想法了,他找到村委会,提出要建一个文化大院,所有建房、设备设施的资金都由自己出,就连管理人员的工资都不用村里负担,他还明确表态自己出资建的文化大院由村委会统一安排使用,产权归村委会。
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呀,村主任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一说,大家鼓了足有五分钟掌,个个冲他伸大拇指。
文化大院建成后,富爷更忙了,他老早就去开门打扫卫生,一天到晚守在那儿,像当年经营自己的修理厂一样精心,组织老年合唱队,外请老师组织大家学英语,节假日组织演出、联欢,还与残联、妇联联系建起康复室、图书阅览室,吸引来不少邻村的爱好者加入活动。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把他这个“富爷”改叫成了“富主任”,一辈子也没当过领导的他听到这个称呼,象喝了蜜似的,心里甜极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