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原发性肠系膜肿瘤36例的诊断与治疗(一)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36例的诊断与治疗(一)

详细内容

作者:张剑雄郑文添许西玲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6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治疗、病理和预后。结果实体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良性肿瘤切除率100%,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切除率71.4%,5年生存率29.6%。结论肠系膜肿瘤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联合器官切除,恶性肿瘤强调综合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肠系膜肿瘤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rimarymesenterictumor)临床较少见,术前确诊难。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原发性肠系膜肿瘤36例,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共36例,其中男性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35.2岁(5-73岁)。病程半个月~6年,平均9.7个月。其中良性肿瘤8例(囊性5例,实性3例),恶性肿瘤28例(27例为实体瘤)。恶性肿瘤中恶性淋巴瘤占53.6%(15/28)。
1.2术前检查和诊断情况本组36例患者中有腹痛15例,并发肠套叠、肠扭转、肠穿孔等急腹症5例。36例均行B超检查,26例发现腹腔内占位。CT检查25例,23例考虑腹腔内占位,2例考虑为脂肪瘤或肉瘤;钡餐照影10例,钡剂灌肠3例,结果提示肠管受压3例,36例术前诊断为肠系膜肿瘤8例,余28例以腹腔内肿物手术。
1.3手术方式36例均进行手术治疗,良性8例,6例行瘤体切除术,2例行瘤体加肠段切除,术后未行其它治疗。恶性28例中6例行单纯肿瘤切除,12例行肿瘤加肠段切除(其中5例清扫淋巴结),术后放疗,2例行瘤体部分切除,8例无法切除,取活检明确诊断。
2结果
2.1病理类型良性肿瘤8例:肠系膜淋巴管瘤3例,畸胎瘤2例,纤维瘤1例,平滑肌1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28例:恶性淋巴瘤1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0例、何杰金氏淋巴瘤5例)、平滑肌肉瘤4例、纤维肉瘤3例、脂肪肉瘤3例、神经纤维肉瘤2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
2.2预后原发性肠系膜良性肿瘤8例,5年生存率为100%(8/8)。28例行外科治疗后辅助化疗、放疗,恶性淋巴瘤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和26.7%,其它恶性肿瘤13例,除1例失访外,其余病例的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33.3%。
3讨论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是少见病,多见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2.3:1,与文献报告相符。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在症状上多以腹部肿块和腹痛为主要表现。肿瘤一般不侵犯肠管,肠系膜长而游离,肿瘤不固定,又因其病理类型复杂,早期不易触及肿块,术前诊断难[2],文献报告为17.5~30%,本组病例术前确诊系膜肿瘤8例(22.2%),与文献报告相符。体会如下:(1)重视临床表现,熟悉本病特点,对于出现腹部肿块(尤其是横向游离度高的肿物)、腹痛、发热、肠梗阻,应考虑本病可能。(2)临床与辅助检查相结合:X线钡餐照影可显示肠管受压移位[3]。B超、CT可以对区别肿瘤囊实性肿瘤定位、比邻有很大帮助。B超易受肠气干扰,难以发现早期肿瘤;CT可检出较小的肠系膜肿瘤,可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脏器关系[4]。(3)对术前难以确诊者应及时剖腹部探查,取得病理,判断组织来源。有条件可行腹腔镜探查、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