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论组织胚胎学中结构与功能的辩证观

论组织胚胎学中结构与功能的辩证观

详细内容

1 形态与功能组织学是一门以研究形态为主,兼及功能的学科。牢牢把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看到形态与功能的区别,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它们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有何结构就会有何相应的功能,反之亦然。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这是深入研究、教学和应用组织学的关键。每种细胞、组织和器官都有一定的形态特点,这些特点往往是它们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基础,两者密切相关。例如构成人体基本单位的细胞,其数量庞大,大小不一,形态及功能各异,有梭形、扁平形、立方形、圆柱形、多边形、球形和星形多突起状,如何理解记忆各种不同细胞的形态?这就与其执行的生理功能和所处的部位密切相关,例如:接受刺激、传导冲动的神经细胞具有很多长突起;流动的血细胞呈圆形;巨噬 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吞噬处理抗原,所以其形态是不规则的;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呈方形、柱形、扁平形和多边形。有些细胞为了特殊功能需要,具有纤毛、鞭毛、微绒毛等突起,如精子等。

又如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参与合成蛋白质,若细胞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必定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反之,细胞能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其粗面内质网必定丰富,高尔基复合体一定发达,如分泌蛋白质的腺细胞、神经细胞等; 巨噬细胞则有较多的称为“细胞内消化器”的溶酶体,司运动功能的微丝、微管;构成肌组织的肌细胞,形态细长,含有大量纵行肌丝,是细胞收缩与舒张的物质基础; 上皮组织则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吸收和保护等功能相关的结构。如果组织学只作形态描述而不涉及功能,是不可思议的。只有关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组织和细胞才 “活”起来,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器官中各种组织、细胞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掌握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能达到深入理解, 融会贯通,又可抓住要点,便于记忆。

2 共性与个性组织系统是由能够完成连续性生理机能的多个器官构成,它们在结构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果能找出这个系统中各个器官在结构上规律性的东西,再结合每个器官所处的解剖位置和所完成的特定生理机能,就不难理解、区分和记忆该系统中各个器官的特点,否则,要想记住机体内那么多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而又不混淆,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淋巴管等构成的中空性器官系列,其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各器官的结构都围绕这些功能而设定,所以管壁的结构相似(共性):输送血液和淋巴液的管道除毛细血管外其管壁基本由三层膜构成;所医学与哲学有器官内膜的表面均由薄而光滑的内皮构成;除心脏的外膜为光滑的浆膜外,所有血管、淋巴管的外膜均为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三层膜中变化最大的是中膜,不同的器官各不相同(个性):心脏作为循环系统动力中心的“泵”,要推动血液在血管中环流不息,其中膜只能是由能进行强有力舒缩功能的心肌构成;大动脉与心室相连,承受最高的血压和最大血流的冲击,要维持血流的均衡性和连续性,因此大动脉的管壁必需具有良好的弹性,其结构基础是中膜为40~70层的弹性膜,由于弹性膜的弹性回缩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连续的血流;中、小动脉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器官以及组织器官内部血流量的血管,需要通过管径大小的变化来完成调节功能,故其中膜为环形的平滑肌构成;静脉是向心脏回输血液的管道,为防止血液逆流,四肢的静脉内常有较多的静脉瓣,为克服重力的影响,大、中静脉的外膜内常见起唧筒作用的纵行平滑肌束;而毛细血管要进行物质交换,不再需要那么厚的管壁,仅由很薄的内皮和少许结缔组织构成。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对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一深刻的理解。

3 平面与立体、局部与整体学习与研究中所接触的各种图片、观察的切片,以及临床影像资料X片、CT片、MRI片等均是平面的影像,而真实的结构却是立体的。这就要求在观察时必须将所看到的二维图像综合起来,还原为事物本身的三维构像。在组织切片和照片中所显示的仅只是细胞、组织、器官或人体某一切面的结构,同一结构由于切面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形态差异,如一条血管的形态会因其被切到纵、横或是斜断面、以及切面是否通过管腔等因素, 而呈现长柱状、园或椭圆等不同的形态;单层柱状上皮由于切面的不同可出现单层、复层细胞的图像或有核和无核的细胞;眼球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等各部分的结构在眼球冠状、矢状和水平等各个不同的切面上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影像,切片中若想观察到视网膜的黄斑和视盘这两个特殊点,必须是在通过眼后极的水平切面上, 故在学习时最好先观察学习眼球的模型,弄清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再观察切片,才易于理解;所以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平面结构的观察,结合解剖学知识,建立对它们立体的整体结构的认识,培养一种空间的思维能力。数字化虚拟人就是将人体结构从二维到三维重构的典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