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一)

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血清唾液酸;恶性肿瘤;诊断价值

  Theva lueofserumsalivainthediagnosisofmalignanttumor.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恶性肿瘤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酵素单一试剂法对50例健康人,155例恶性肿瘤患者,90例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的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肿瘤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或好转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下降,而恶化或死亡者血清唾液酸水平无变化或者有上升的趋势。结论血清中唾液酸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普查、疗效评价、预后观察及区分良恶性肿瘤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清唾液酸;恶性肿瘤;诊断价值

  唾液酸(Sialic,SA)本质是神经氨酸的乙酰化衍生物。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主要是在细胞膜内,是真核细胞膜上糖旦白、糖脂的重要部分,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在细胞的恶性转化时起着特殊的作用,其含量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浸润、细胞粘附性降低、肿瘤抗原性及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监视等密切相关,是一种广泛有效的肿瘤标志物。测定血清SA的含量对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对50例正常人,155例恶性肿瘤患者和90例良性疾病患者血清SA的含量进行分析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A含量变化,探讨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结果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检测对象正常对照组为本院保健科体检均健康者50例,年龄20~55岁。良性疾病组为经B超、X线、CT、实验室、病理检查排除恶性肿瘤,临床确诊为良性疾病患者,年龄为22~70岁。其中肺TB1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22例,肝硬化11例,慢性肝炎19例,子宫肌瘤15例,卵巢囊肿5例。恶性肿瘤组为经B超、CT、X线、病理、实验室和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年龄29~71岁。其中肺癌35例;白血病23例;肝癌27例;肠癌(直肠、结肠)19例;胃癌15例;乳腺癌20例;其它恶性肿瘤16例(胰头癌2例、肾癌5例、肾上腺癌2例、膀胱癌1例、卵巢癌3例、食道癌3例)。

  1.2检测方法受检者当日晨空腹静脉血2ml,离心取血清备用。血清SA测定采用日本和光公司提供的试剂盒,由OLYM-PUS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酵素单一试剂法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统计学方法血清SA含量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2结果

  2.1各组血清SA测定结果血清SA正常参考范围45.6~75.4mg/dl,规定SA>75.4mg/dl为阳性检出率,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良性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而各组恶性肿瘤血清SA含量和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表1各种疾病患者血清SA含量(略)

  2.2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A的含量变化见表2。69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1个月内血清SA含量与术前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SA含量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

  表269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A含量变化(略)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术前相比,P0.01。

  2.3恶性肿瘤治疗前、后疗效和血清SA含量的关系临床症状和体征稳定或好转者,血清SA含量明显下降;而病情恶化或死亡者,血清SA含量仍然处于高水平甚至呈上升趋势,见表3。稳定或好转: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或好转,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病灶缩小或消失,白血病骨髓像好转。恶化或死亡:治疗后临床症状加重,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病灶增大或转移,白血病骨髓像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