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在认识中药功效中的应用(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中药;功效;药象;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取类,就是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按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比象,就是把分类的事物,与不同的卦象相互比较,看哪类事物与哪种卦象相似,就把它归在这个卦象下面。笔者认为,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都是中医取类比象思维的产物,并且直接指导中药功效的发掘。历代医家无不看重这一思维方法。
1 古人在中药认识过程中多运用取类比象思维
1.1 采用外形象人体脏器的药食作比而治病,如核桃仁酷似人脑沟回,故以之补脑;葛根蔓延似筋有粉质而入筋吸收湿气而舒筋〔1〕 ;沙苑子形似人体之肾,故以之补肾;又如五味子,《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故收敛之物无不益肾。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
1.2 在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中,古人也采用比象的联想,如人参产于东北,有较强的抵御严寒之性,故古人认为,服用人参,即可取其补益正气,抗御严寒,增强人体抵抗力之性,此功效已经实践证明;大枣色赤而肉润,赤能生血,肉润补脾,知为补脾要药〔2〕 ;独活“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名独摇草”,乃知其疗水湿伏风〔2〕 。
1.3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物按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植物界的草、谷、菜、果,动物界的虫、鳞、介、禽、兽,最后到人,共分16部60类。其在对中药功效的描述中取类比象的思维展露无遗。中药教材关于中药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笔者认为不如借鉴古人的分类方法及对功效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