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一)
详细内容
[摘要]细菌性痢疾是西医临床常见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因其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故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对该病进行了辨证,并提出了中医治疗法则,以便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该病。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中医辨证;中医治疗
细菌性痢疾中医又称“滞下”、“赤沃”、“赤白痢”,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
1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中医认为,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主要是人体正气虚弱和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而外邪与饮食又往往互相影响,一般多属饮食伤中,复加感受时邪而发病。
1.1饮食所伤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重要原因
“素问”就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为致痢之因。如饮食不当,进食肥甘厚腻或误食馊腐秽浊不洁之食物,酿生湿热,积于肠胃;或贪食生冷瓜果,聚为寒湿,留滞肠道。故唐“千金方”有“赤痢为疳湿”、“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之说。
1.2外感时邪和正气虚弱也是导致细菌性痢疾发生的原因
夏秋之季,暑湿等时邪蒸腾,侵犯人体,挟肠中湿滞,郁积不化,成为痢疾,甚则传播流行,称为“疫痢”。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谈到“痢疾之病,多起于夏天之郁热,又感水湿雨露之气以成之”则充分说明了痢疾与气候的湿、热有关。人体正气虚弱,必然使脾胃运化失健,导致胃肠虚弱,故风冷暑湿之邪,乘虚而入,引起细菌性痢疾。
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辨证
张景岳曰:“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故细菌性痢疾的患者除了根据发病时日、腹痛、里急后重,便次频繁和痢下的排泄物等临床表现辨识外,更重要的是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找出它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结合患者的体质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作为临床辨治的依据。
2.1辨“表”、“里”
元代朱丹溪云“其或恶寒发热、身热俱痛,此为表症”,故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如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出现者,则可视为表证,常见于菌痢的初起阶段,是机体抵抗力和病邪作斗争的初期,病变处于外在和浅在。“里证”则和表证相对,“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症”,说明此时肠内的病变严重,和表证比起来,病变已发展至内在和深在的时候。
2.2辨“寒”、“热”
明代张景岳曰:“凡泻痢寒热之辨,若果是热,则必畏热喜冷,不欲衣被,渴甚,饮水,多亦无碍,或小便赤涩而痛,或下痢纯血鲜红,脉息必滑实有力,形气必躁急多烦……”可见“热证”症状明显、来势凶猛,说明此时正邪搏斗剧烈,病邪亢盛而机体抵抗力也正强。“寒证”与“热证”恰恰相反,寒证是出现在病邪未去,机体抵抗力趋向衰沉之时,“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烫,是名挟寒”“身凉不渴,溺清者为寒”,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或如鱼脑,舌淡苔白,脉濡缓。
2.3辨“虚”、“实”
张景岳云:“实症之辨,必其形气强壮,脉息滑实,或素纵口腹,或多腹满坚痛,及平少新病,脾气未损者,微者行之和之,甚则泻之”,说明实证病人平素体质强壮,发病多因饮食不当,消化道刺激物充斥所致。而“虚证”患者则“形体薄弱,有颜色青白者,有素禀阳衰者,有素多痰者……有年衰脾弱者……总在脾虚之辈多有此症”。
3细菌性痢疾的中医治疗
根据菌痢的分析归纳结果,视其病邪在表、在里,属寒、属热和患者体质的是虚、是实,应给予灵活的随症治疗,现分述如下:
3.1解表
菌痢初起夹有表症,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者,可用解表法,使之“得汗而解”,治宜扶正解表达邪,方选人参败毒饮加减。药用人参益气扶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枳壳、茯苓、桔梗宣通三焦,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扶正祛邪功。若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调气清肠;或表证兼湿滞者,可用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