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对年轻肿瘤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模式探讨(一)

对年轻肿瘤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模式探讨(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肿瘤;低龄患者;人性化护理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肿瘤在我国人口全部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且35岁以下的低龄化肿瘤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低龄化的年轻肿瘤患者更需要包括医护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关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肿瘤患者给与人性化的护理在临床的治疗、预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对2006年8月-2008年7月住院的98例35岁以下的肿瘤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探讨了基于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35岁的肿瘤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3~14岁儿童组25例, 15~35岁青少年组73例;均为恶性肿瘤患者。

1.2 儿童组肿瘤患者心理特征

1.2.1 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患儿突出的特点是年龄小,对学龄儿童,因治疗与同学、老师分离,落下部分课程,担心出院后学习赶不上等等,心理状态不稳定,经常会哭泣、发脾气。

1.2.2 身心未成熟,缺乏适应能力,依赖性强,不太能合作 入院后,对医院这个陌生环境,常表现为哭闹,查体及做各项检查时不合作,要求回家等等。对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难以正确描述疼痛和不适,常以哭闹、拒绝治疗等表情改变或行为活动为主要表现。

1.2.3 父母格外紧张和焦虑 在当今社会中,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当父母得到孩子肿瘤的确诊后,会经历一段艰难痛苦的心理历程,儿童肿瘤患者父母的心理压力极大,既要照顾患儿,还要为治疗筹措资金,对预后的未知更使他们焦虑不安。

儿童肿瘤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由于儿童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给予相应的人性化护理,使其配合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1.3 青少年组肿瘤患者心理特征

1.3.1 强烈而独特的范围广泛的需求 自我形象是青少年肿瘤患者的一项重要元素,却因治疗中出现的许多不良反应而遭到破坏,例如脱发、体重增加或减轻、黏膜炎和皮炎(痤疮、口腔溃疡)、出血、感染和接触传染、性行为受损(亲密度、阳痿、致畸胎风险)以及截肢手术。其他挑战包括学习、工作和社交时间的减少,以及这一年龄有的已从家庭中经济独立而导致的经济困难。伴侣之间的关系受到肿瘤诊断和治疗压力的考验,是否保持这种关系受到对复发和不育的恐惧的挑战,打算生育又可能担心传递癌症遗传因素。

1.3.2 更难以适应治疗中的某些毒性反应 与年幼和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少年患者更难以应对如脱发、体重增加或减轻、痤疮、出血,口腔、尿道及肛门的溃疡,还有恶心、呕吐以及除口腔、肛门和泌尿生殖道之外的黏膜炎等问题。

1.3.3 易因为情感而非理性因素作出放弃治疗的决定 放疗或大剂量烷化剂可引起少精液症和卵巢损伤,中脑放疗可能会导致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生成减少。生育能力对许多青少年肿瘤生存者来说是主要担心的问题。然而,大多数青年肿瘤生存者在治疗之初并没有与医生充分讨论不育的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的方法。无论在治疗期间还是治疗后,生存质量都是一个关键问题,但这在青少年当中是一个特殊的难题。脱离了父母的影响,与那些在儿童早期治疗的患者相比,能够意识到疾病严重性的青少年更容易担心复发、死亡和迟发反应(Damocles综合征)。有证据显示,青少年肿瘤生存者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更高的出勤率和更好的表现。

15~35岁的肿瘤发病率为15岁之前发病率的3倍以上,而后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除了抑郁症引起的自杀,15~35岁人群死于肿瘤的高于其他任何疾病,并且在年轻女性中,死于肿瘤的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因此,对青少年肿瘤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