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
详细内容
作者:董岩,王新芳,崔长军,付风刚
【摘要】 对中药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茵陈蒿除具有保肝利胆作用外,还具有降血脂、增强免疫、抗肿瘤、细胞保护等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关键词】 茵陈蒿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也称茵陈、绵茵陈、绒蒿,系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为我国传统中药,以全草入药,其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为治疗黄疸之要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性肝炎等症〔1〕。目前人们认为茵陈蒿药理作用广泛,除保肝利胆外,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消炎、降血脂、增强免疫、抗肿瘤等方面的活性。目前对茵陈蒿的化学及药学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一些新成分及药理作用不断被报道。本文对茵陈蒿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
茵陈蒿所含的化学物质是其药用功能的基础。茵陈蒿活性成分主要为挥发油、蒿属香豆素、色原酮类、黄酮类、绿原酸等。
1.1 茵陈蒿挥发油成分的研究据报道幼苗茵陈蒿挥发油含量为 3×10-4ml/g,而花前期茵陈蒿挥发油含量为 7.5×10-3ml/g〔2〕。 采用超临界 CO2 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进行化学物质提取,超临界 CO2 萃取的挥发油是深绿色油状液体,产率为0.15%(w),鉴定出 27 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百里酚、β-红没药烯、2- 异丙基 -4- 甲基-1-甲氧基苯、异百里酚、2- 特丁基-4(2,4,4-三甲基戊基)苯酚、β-杜松烯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是黄绿色油状液体,产率为 0.03%(w),鉴定出1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匙叶桉油烯醇、吉玛烯 D、反式-石竹烯、2,4 戊二炔苯、β-金合欢烯等〔3〕。研究6~7月份茵陈蒿植物精油,所得精油为橙黄色透明液体;从中可分离鉴定出21种化合物,约占总量的 73% ;主要成分为:反式-β-法呢烯(9.9%),甲基异丁子香酚(9.1%),1-对孟二烯-1.8(7.5%),β-荜澄茄油烯(7.5%),β-蒎烯(6.9%)〔4〕。从立秋采集的茵陈蒿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 36 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 91.25 % ,含有单萜烯、倍半萜烯、炔基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茵陈二炔(31.4%)、β-石竹萜烯(21.64%)、1,2-二甲氧基-4-(2-丙烯基)-苯(12.36%)、β-香叶烯(8.84%)、d-柠檬烯(6.03%);日本学者从花期茵陈蒿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了多种单萜、倍半萜、乙炔基化合物、酚类和有机酸,其主要成分为茵陈二炔 capillen(80.2%)〔2〕。关于茵陈蒿挥发油的研究差异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提取方法、采收期、药材的产地、药材生长时期的气候等不同而引起 。
1.2 香豆素类〔5〕茵陈蒿中香豆素类成分主要有 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oxycoumar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炔内酯(capillarin)。蒿属香豆素是茵陈蒿中的主要利胆成分,并有抗炎、镇痛、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6〕。
1.3 色原酮类〔5〕茵陈蒿含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7-甲基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和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陈色原酮。
1.4 黄酮类黄酮类成分主要为茵陈黄酮(areapillin)、异茵陈黄酮和蓟黄素(cirsimanitin),SCDE 工艺的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的平均提取率 3.875 % 。经 SCDE 得到的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纯净,色泽为黄绿色、无异味〔7〕。黄酮类物质,具有很强的保肝、利胆活性〔8〕。
1.5 香豆酸及其他有机酸类〔5〕茵陈蒿含茵陈香豆酸(capillartemisin)A、B和氯原酸(chlorogenicacid),且均有利胆作用。
1.6 其它成分茵陈蒿中,开链单萜类成分有芳樟醇、月桂烯;环一萜类成分有对一聚伞花素、柠檬烯、1,8按叶素;松油蒎烯衍生物有α-蒎烯、β-pinene、松油醇-4;樟烷衍生物有龙脑、莰烯;单环倍半萜类成分有α-姜黄烯、反式-石竹烯。此外还含有苯甲醛、达瓦酮、茵陈炔酮、甲基丁香酚、萘、异丁香酚;钙、磷、铁以及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等,其所含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9〕。
2 药理研究
2.1 利胆作用茵陈是中医治疗黄疸的有效药物。 茵陈蒿的利胆成分经分离和鉴定的有10多种,报道较多的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羟基苯乙酮和氯原酸;β-蒎烯、茵陈酮、叶酸等也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能加速胆汁排泄,改善胆汁郁结,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能增加胆汁中的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10〕。茵陈煎剂、热水提取物、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挥发油中的茵陈二炔、茵陈二炔酮和茵陈炔内酯、醇提取物等也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11〕。实验研究亦证实其挥发油能增加大鼠的胆汁分泌〔2〕。茵陈中的茵陈色原酮是强利胆成分,其能抑制β-BD活性,从而使葡萄糖醛酸不被分解,加强肝脏解毒作用〔12〕。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茵陈等疏肝利胆中药具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消除过氧化脂质(LPO)、减少肝细胞损伤的功能,从而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茵陈蒿对于治疗胆道结石和胆汁引流不畅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其作用机理目前被认为在于改善肝细胞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排泄,从而使依赖胆酸部分的胆汁分泌量增加〔13〕。以前报道了茵陈蒿和熊去氧胆酸结合治疗的作用,十二指肠给药时,在非有效剂量下使胆汁郁积大鼠的胆汁恢复正常水平,胆汁变化主要由茵陈蒿引起〔5〕。应用茵陈蒿汤结合西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都取得较好疗效 。
2.2 保肝作用茵陈可保护肝细胞膜、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抑制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扩张胆管而加快胆汁分泌〔14〕。茵陈蒿成分 6,7 -二甲氧基香豆素(DME)为茵陈蒿汤的利胆有效成分。DME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防止肝细胞坏死及肝脂肪变性的作用。研究表明,6,7-二甲氧基香豆素可显著降低四氯化碳(l4)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性及组织中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的含量〔15,16〕。茵陈中的一些黄酮和香豆素成分对 l4 诱发的肝细胞毒性也具有治疗作用,其强度依次为茵陈色原酮、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黄酮、异鼠李黄素等〔5〕。此外,茵陈中有丰富的Zn与Mn等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因而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11〕。
唐国凤〔17〕探讨了茵陈蒿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茵陈蒿能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并使之接近正常。减轻肝小叶结构破坏, 减轻肝脏胶原纤维增生、变窄纤维条索疏松。茵陈煎剂大、中、小 3 个剂量治疗组均能降低急性四氯化碳(l4)肝损伤模型大白鼠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和山梨醇脱氢酶(SDH)活性,增加SOD活性,减轻肝损伤程度〔18〕。临床上用茵陈蒿复方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和急性黄疸型肝炎都取得良好效果。
2.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茵陈蒿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防止氧自由基的生成,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茵陈水浸液,乙醇浸液及挥发油均有降压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静脉注射及胃肠用药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故茵陈对心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茵陈蒿汤在治疗高血脂时,与安妥明治疗效果相近,6,7-二甲氧基香豆素治疗冠心病效果也很好〔5〕;对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家兔,茵陈煎剂组动脉粥样硬化减轻,内脏脂肪沉着减少,主动脉壁固醇含量减少。据报道,茵陈还具有促进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AS)病灶及冠状动脉 AS 病灶消退的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 AS 作用〔19〕。
2.4 对免疫调节的作用〔5〕茵陈蒿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免疫的活性,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能从多方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茵陈中的咖啡酸是升高白细胞数目的主要作用成分;而其植物蛋白具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实验发现茵栀黄口服液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5 对消化道的作用茵陈水煎液能使胃底和胃体纵行平滑肌条张力增强,并且使胃体收缩波平均振幅增大,但频率无明显变化,显示出对胃平滑肌有兴奋作用〔20〕。已报道了采用带血管灌流的离体大鼠胃模型,观察茵陈等中药对胃酸、胃蛋白酶及胃泌素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胃酸分泌无变化,胃蛋白酶及胃泌素的分泌物均明显降低,表明茵陈具有减弱胃攻击因子的作用,这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修复。此外,据报道茵陈还具有钙通道阻滞剂(B)的活性。
2.6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茵陈水煎剂或精制水浸液、挥发油、绿原酸、咖啡酸、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