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尼美舒利致猩红热样药物疹1例(一)

尼美舒利致猩红热样药物疹1例(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尼美舒利 猩红热样 药物疹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1岁5个月,因“发热、拒食2 d,皮疹1 h”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 d发热,呈不规则型,体温最高达40.2 ℃,无畏寒和寒颤,伴流涎及轻咳,不愿进食。在家自服“罗红霉素”,效果欠佳,高热不退。入院前当天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门诊处方头孢克肟、鱼腥草、尼美舒利(瑞普乐,海南中瑞康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0603)治疗。回家后因发热,仅服尼美舒利25 mg,20 min后躯干部及臀部皮肤出现皮疹,伴有痒痛,30 min后逐渐蔓延成片,呈非对称性分布。发病以来食欲欠佳,无腹痛、腹泻及恶心、呕吐,无气喘及抽搐,大小便正常。平素体健,无过敏史。查体:体温38.4 ℃,呼吸40 次/min,脉搏130次/min,体重10 k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急性热病容,躯干及臀部皮肤可见弥漫性的潮红,其上有均匀、密集的红色粟粒样大小皮疹,用手按压可消退,去压后红疹不消退,疹间皮肤正常,无脱屑、渗出。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前囟已闭,口唇红润,口周皮肤无苍白,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脏、腹部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入院后辅助检查示:WBC 9.23×109/L,L 52%,N 46%,HB 125 g/L,CRP2 mg/L,ASO500 U/L。诊断:猩红热型药物疹,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给予异丙嗪5 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5 mg每日静脉滴注,同时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3 d后皮疹消失,无脱屑,未留色素沉着,痊愈出院。

  2 讨论

  尼美舒利是一种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的新型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为选择性的抑制COX?2,从而影响引起炎症和疼痛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较少引起胃肠道粘膜损害;抑制激活的白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减轻炎症时氧自由基导致的组织损伤,抑制组胺和白三烯的释放。具有解热、抗炎和镇痛的作用,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和疼痛。因其口服吸收迅速,起效快,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热病人〔1〕。一般认为尼美舒利耐受性良好,常用剂量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偶见有胃肠道灼热感、恶心、胃痛,但很轻微,罕有头痛、眩晕、失眠、过敏性药疹、面部潮红、胆汁淤积和急性肝炎等。近年来,儿科临床对高热患儿也广泛应用尼美舒利,出现猩红热样药物疹鲜见报道。